幸福小舖16年不斷前行「後山家優」翻轉媽媽人生

布藝師與自己的作品合影,身上穿搭的服飾也是作品之一

  花蓮家扶中心長期致力於協助弱勢兒少與家庭,除了提供經濟補助外,也嘗試提高弱勢家庭的經濟自主能力。家扶幸福小舖開辦「縫紉小學堂」,推動布藝縫紉專業養成,並成立「後山家優」品牌對外行銷。幸福小舖於11月22日舉辦年末的成果發表會,展出舊衣改造成果與課程訓練的作品,讓布藝師們的好手藝被更多人看見。同場也搶先預告明年度新品「+U馬吊飾」,響應即將到來的生肖年。

  花蓮家扶秉持「給魚吃,不如教會釣魚」的理念,透過布藝訓練,讓受助家長體驗縫紉機製作袋包,並經篩選進入進階課程,學習裁布、車縫與袋包結構,結訓後成為布藝師便可承接訂單,增添收入。幸福小舖自2009年成立,發展至今已16年。

假日班學員得在平日工作與照顧家庭之外額外投入時間受訓練習,相當不容易

  花蓮家扶中心主任黃梅蘭說,「後山家優」的布藝師們,縫紉技術已達專業水準,作品兼具品質與獨特風格,期待社會大眾支持,讓這些努力與作品能被看見。她認為,培力是讓弱勢家庭有機會翻轉逆境的關鍵,透過技能養成與品牌經營,布藝師們不僅可獲得收入,更能找回自信與希望,為家庭帶來陽光。

  小芊媽媽單親扶養4名孩童,卻因資遣失去收入。她透過家扶社工介紹參加培訓,憑藉耐心與細心的特質,開始接單製作手作包,不僅改善經濟狀況,也在團體的正向互動中,重拾自信與笑容。她的孩子也感受到媽媽的轉變,驕傲地說:「媽媽變漂亮了!」

小芊媽媽(中立者)接受布藝訓練不僅學習專業技能,也變得更有自信

  後山家優在2025年持續以「舊衣再造」為主軸,輔導布藝師考取女裝丙級證照,並邀請專業講師傳授服裝製作與打版技術,將不穿的衣褲或布料改造成獨特作品,賦予舊衣新生命,實踐資源循環與環保理念。針對平日有固定工作者,家扶也規劃了假日訓練班,3個月的培訓期每週安排一堂課,學員們需在工作與家事之餘,再抽出時間完成回家作業,最終有4人順利結訓。成果發表時,布藝師們將作品穿在身上,展現自我風格與成就感。

  幸福小舖的培力不僅著重縫紉技術,更注重「經濟力、團隊力、專業力」三大發展,讓布藝師們在提升收入的同時,也學會合作與溝通,建立互助支持網絡,並透過不間斷的課程培訓,提昇美感與設計專業。

  黃梅蘭說,幸福小舖不僅是產品販售平台,更是一個承載生命故事的空間。「後山家優」平時常設於花蓮家扶中心的吉安服務處(花蓮縣吉安鄉中山路三段270號),現場展示布藝師研發製作的手工包與布藝品,歡迎民眾前往選購,感受布藝師的豐富創造力。

布藝師媽媽介紹自己設計的布娃吊飾時顯得自信滿滿

撰文、攝影/花蓮家扶中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