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紀末很多護理先進都提倡要變革和創新,變革是要改變什麼?創新是換新或復古?舊法新用也是一種創意?創新創意的思考已經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實踐開展,創新真的能帶來什麼好處嗎?創新的成果是否有達到原來期待的價值?創新是為了帶來人類更大的福祉,但是創新是否最後會因為專屬成為獨享或提高價格的籌碼?會不會原本是要造福病人的新方法,反而成為病人的經濟負擔,變成弱勢族群付不起的照護?
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同仁曾經因為病人的需要而設計可以方便排放的造口便袋,因為是一項創新,於是申請專利找廠商技術轉移,但與幾家廠商討論後考慮技轉後造價將不菲,決定放棄專利的維護,讓大眾都可以運用。門診護理長為了執行心電圖檢查時能維護病人的隱私權而設計一項「心電圖檢查隱私被」,可免裸露的尷尬,當詢問同仁是否要申請專利時,該護理長表示,這是為了病人而設計,不申請專利並公開發表讓大家都可使用。我覺得,這是慈悲的力量戰勝了名利的拔河。
設計護理專案是要改善現況,若用原來的方法,改善有其限制,因此也會運用創新和創意思考。很多護理師覺得要設計和執行完成護理專案很困難,其實要做出的改變可能是文獻都查考得到的,只要加以變通,像加減法一樣,很簡單,「一加一等於二」改變為「二等於三減一」,一樣的意思,只是不同的通道,其實這些我們從小就學會了,只是沒有運用,因此創新和創意思想是可以被充分開發出來。
創新和創意也需有經濟的考量,荷蘭博祖克 (Buurtzorg) 機構創新一種能夠兼顧「低成本」與「高品質」的居家照護模式,採高度扁平化的管理,用團隊的力量,讓每個居家護理師都能獨當一面,一肩扛下居家照護時所有流程;博祖克並建構一種溝通網絡,讓人員溝通也從複雜到簡單化,是一個成功的創新模式。創新的網絡現在更發展到資通訊科技,讓醫療照護無遠弗屆,提高品質和效率。很多資訊的開發都需要思考病人的需要,才是一項慈悲科技。
除了醫療保健服務業,製造產業更是因創新創意而蓬勃發展,塑膠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塑膠的發明追溯歷史最早為 19 世紀美國發明家海厄特 (John Wesley Hyatt) 發明的第一種商用塑膠,俗稱賽璐珞,經歷超過 100 年的發展與改革,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用品廣泛使用的原料,塑膠曾輝煌一時,經過顏色染料成為五彩繽紛的用品,並廣為人們喜愛。經過化學製程的發展進步,塑膠變成可以永存不滅,淪為破壞環境的凶手,造成世紀浩劫。
近十年來臺灣也開始限制使用塑膠袋,但許多飲料還是以寶特瓶包裝,其他塑膠材料使用仍然很多,舉例來說,舉辦一次國際會議,將產生很多廢棄物,包括現場布展用的展架和看板、大型塑膠布條,還有提供與會者瓶裝水留下的寶特瓶廢棄物等等,因此提倡減塑需要更加的努力。
2017 年在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辦的國際護理學會 (ICN,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國際會議中,筆者聆聽一場相關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的展場演講會後,就舉手發言提出呼籲 ICN 應率先鼓勵會員自帶水杯,不要再於會議中提供瓶裝水。2020 年臺灣護理學會將與 ICN 舉辦「臺灣國際護理研討會」,與大愛感恩科技公司合作,將朝向全面減廢到零廢棄而努力,希望能將環境保護的理念化為行動,融入大會中,做國際護理的典範。氣候變遷災難頻傳,在氣候災民漸增的情況下,保護地球由你我淨化人心開始。
「疼惜大地談環保,清淡平實談生活」,筆者從 2000 年開始即隨身攜帶環保筷,一家四口奉行 18 年,若以上班上學的每天一餐計算,每年平均上班日161 天,總共最少省用一次性用後即棄的筷子 11,592 雙,這僅僅是一個小家庭而已,因此杜絕一次性使用廢棄物的累積是刻不容緩的。
內在的心靈環保先落實生根,就能做到深度的外在環保。我們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公民,期許所有護理夥伴在臨床護理與教學上創新求變,在生活上也朝向環保創新,以慈悲的心,許未來一個清淨的地球,穩定的氣候環境。
【本文為「志為護理」授權刊登】
(撰文╱章淑娟,攝影╱張佑平、江昆璘、黃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