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們一同走過的路 : 從語言志工看見的人道微光

臺灣敘利亞華語文伴學計畫的團員,趁著寒假期間,前往土耳其,設計了大富翁闖關、競標物資等課程,讓滿納海學生在闖關中用中文說出數字,並學習漢語拼音。 (圖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2014年,敘利亞爆發內戰,數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逃往異國他鄉。戰火不只奪走了無數人的性命、健康與資產,也讓許多孩子失去了受教的機會。彼時,旅居土耳其的胡光中、周如意夫婦與於余自成先生不忍孩童們可能面臨文盲與文化斷根的未來,在多方奔走之下,與臺灣慈濟基金會合作創立了「滿納海學校」。這所學校提供免費教育,課程涵蓋土耳其當地課綱,也兼顧阿拉伯語及伊斯蘭教義的傳承,讓孩子們得以安心學習,不僅延續故土的文化記憶,也為未來打開更多可能的選擇。

        2023年起,慈濟基金會與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展開「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學習計畫」,至今即將邁入第三年。每期計畫招募35位「學伴志工」,透過線上平台為滿納海的學生提供一對一的華語教學;寒暑假期間,志工們也會親赴土耳其伊斯坦堡省蘇丹加濟市,分組為孩子們帶來華語營隊,傳遞來自世界各地的溫暖與祝福。
        我從2023年開始擔任學伴志工,至今已是第三年。起初,是希望在增進華語教學專業的同時,也能順便做些好事;然而,隨著實際走入滿納海,與師生相識,了解他們的故事後,「陪他們一起走回家的路」便成了我在繁忙生活中,仍選擇堅持參與這項計畫的理由。

        談起難民,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總是苦難與貧病。這三年裡,我確實也親眼見證了貧窮、病痛、種族與經濟問題所交織的複雜困境;但在這片黑暗中,我也看見一個又一個勇敢堅毅的靈魂,正在為自己、為同胞、為家鄉默默努力。大多數時候,我為敘利亞人的困境而哭泣,但有的時候,當我看到他們的生活因為眾人的愛心能有正向的發展,我也會為這樣的奇蹟感到慶幸。穆斯塔法就是這樣的例子。

 慈濟基金會「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由慈濟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學伴團,於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展開交流。學伴團與學生及當地志工相見歡並準備華語夏令營。穆斯塔法·哈莫未(左)協助學伴林子恆(右)搬運物品。(圖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我第一次見到穆斯塔法,是在2024年1月。當時,他是協助團隊舉辦營隊的當地志工。夥伴介紹他時笑著說:「他踢足球很厲害,可惜沒能當上職業選手。」穆斯塔法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That is a long story",便輕輕帶過。那次出團,他總是忙得像風一樣,來去匆匆,我也無緣多問。直到隔年因緣際會,我與他有了更多接觸。兩次的觀察下來,我總覺得他笑容背後藏著一點沒能藏好的疲憊與滄桑。直到最近,我終於聽他講完了那段故事。

        穆斯塔法大約在11歲時和母親來到土耳其,起初是因為聽說有一所學校以阿拉伯語授課,便進入了滿納海就讀。後來因父親與哥哥旅居德國,他與母親也前往團聚。在德國期間,他不僅上學,還加入足球訓練隊,學會了德文。只是,母親無法適應當地生活,不到一年,他們又回到了土耳其。穆斯塔法重新回到滿納海,除了讀書,他也繼續踢球。

        從他有記憶開始,他就熱愛踢球,天賦與努力兼具使他在足球領域嶄露頭角。為了進一步將所愛轉化為長遠的未來,他參加過多場職業選手選拔,但每每在進入第二階段後便被拒於門外。儘管球隊給出的理由是技術不符、資歷不足,他卻清楚,那些質疑都是在他說出「自己是敘利亞人」後才開始的。看著技不如己的人卻能順利入選,他滿腔的熱情和嫻熟技術卻無用武之地,他曾憤怒、懷疑,但從未真正放棄足球。

        面對不公的處境,他選擇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將生活重心從足球延伸至更多領域。他進入慈濟基金會的媒體辦公室工作,也努力攻讀學業,如今是資工系的大二學生。半工半讀之餘,他也教孩子們踢足球。每當聽到孩子們喊他一聲「教練」,他的臉上總會露出發自內心的笑容。即使生活再怎麼忙碌,足球仍是他的充電站,只要短暫接觸,就足以讓他重新振作再出發。穆斯塔法說:「我曾覺得足球已遠離我的生命,但現在,我不再這麼想了。」

        除了教球,他也樂於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攝影、程式設計等技能。他說,如果能因為自己的分享,讓更多人掌握有用的能力、開創自己的未來,那會讓他非常開心。

        2024年12月,敘利亞正式宣布內戰結束,看到家鄉再度走上復興之路,穆斯塔法說,現在的敘利亞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如果他的分享能夠點亮一盞燈,讓更多人為家鄉而努力,這將是他最深的願望。

        訪問過程中,穆斯塔法不改他調皮的本性,一直不停套用煙火特效把我逗得哈哈大笑。我告訴他,在談到那些理想時,其實他的眼睛也在閃閃發亮,甚至比那些特效煙火更加絢爛。寫這篇報導時,我發現他的名字在阿拉伯語中有「值得尊敬的、值得表揚的」之意,當下,我只覺得名如其人。他的故事不是英雄的傳奇,也不是戲劇化的轉折,而是一種極其平凡卻深刻的堅持。那是一個少年不因命運的曲折而放棄夢想,也不因世界的冷漠而收起對人的善意。

        談到未來規劃,穆斯塔法說,最近在敘利亞也有個球隊在招募職業選手,他已經送出申請,所以,也許不久後的將來他會回到家鄉。他還說,他正在計畫學習中文,因為有一天,他想要來台灣,也許學會中文,他在買東西時能夠得到特別的優惠。說到這個計畫時,他臉上還帶著那種半真半鬧的笑意,彷彿生活中所有的挑戰,都只是輕如鴻毛的過去。

        我沒有說什麼,只是笑著點了點頭。因為我知道,不論他是否真的會來台灣,不論我們是否還有機會再見,他的那份熾熱與幽默,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裡。

        滿納海之名源於阿拉伯語,意思是沙漠中的綠洲。當初學校建校時,就是希望將學校作為孩子的希望綠洲。學校負責人胡光中曾說,在滿納海的日子,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顆的種子,總有一天,這些愛的種子會發芽,變成一顆愛的樹,有能力付出更多愛給更多人。我想,穆斯塔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用一顆始終熾亮的心,照亮自己和他人曾因生活疲倦的心,他也將曾經被牽起的手,轉向扶持他人,一起走向更遠的未來。

        也許,對於多數人而言,滿納海只是座再普通不過的難民學校,但對在學校就讀的孩子而言,這是心靈得以重新生根的土壤,是夢想尚未熄滅的證明。願更多的希望能繼續在這樣的土地上萌芽。

穆斯塔法·哈莫未(中)仍然會找出可以踢球的時間,即使生活再怎麼忙碌,足球仍是他的充電站,只要短暫接觸,就足以讓他重新振作再出發。(圖片提供:穆斯塔法·哈莫未)

撰文:張家芳
圖片:慈濟基金會、穆斯塔法·哈莫未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