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袋循環用 好點子 打通關鍵一哩路

081358-1
烘焙師陳昱瑾(左)加入二手袋循環計畫,兼顧環保理念與購物便利。目前已有一百六十五個商家加入此行動。

撰文/葉子豪
攝影/黃筱哲

愛地球,人們有共知共識,
實際的共行,往往因麻煩不便而打折扣。
幾位年輕人以創意結合科技,
以Ubag「袋」動環保,
打通前往「減塑」的關鍵一哩路。

  買東西結帳之際,許多人才想到家裏留著的袋子,又忘記帶出來了。究竟要花點小錢,再買一個用不到幾次的塑膠袋?還是把環保貫徹到底,雙手抱著大大小小的物品一路回家?

  二○一三年,幾位大學生、上班族、設計師,仿效行之有年的共享單車Ubike的概念,推出了名為「Ubag」的二手袋循環計畫。他們運用網路平臺,把民眾、消費者、商家串聯起來,至今合作夥伴已遍及早餐店、書店、花店、洗衣店、餐廳等多種店家,讓人們可以兼顧購物便利與減少塑膠袋。

囤放在家,不如流通共用

  「大家家中多少都有閒置的袋子,如果也可以像Ubike一樣,A點借B點還,讓現有的袋子流通,應該可以減少新的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元老級」成員呂萱芷,說起六年前Ubag團隊的初發一念:「那時臺大的『不同凡響社』辦了一個工作坊,讓大家針對有興趣的議題,提出解決方案,我們這組就針對減少塑膠袋的問題去想。」

  Ubike等共享單車運作順利的關鍵,在於管理者得隨時掌握每一區、每一個站點的狀況,哪幾個站快要停滿了?哪幾個點只剩個位數的車?都要能清楚掌握並即時調度。Ubag的運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它不像共享單車有龐大完備的資訊系統、專業人力做後盾,六、七位志工成員年輕、有衝勁,但缺乏經驗及資源,團隊就先從小區域、小範圍做起。

081358-2
合作店家張貼Ubag標章,標示需要的提袋類別,也提醒保持乾淨的二手袋可以重複在商家循環使用。

  「最開始是在三峽北大社區推動,先一家一家店去拜訪,成功說服了二十幾個店家加入後,他們才開始和民眾募集袋子。」還在就讀大學的「小編志工」翁聖崴,回顧團隊學長、學姊們如何邁開第一步。當時志工們的想法很單純,為了確保袋子有借有還,就規定客人向商家借用袋子時,要投十元當押金,到原處或另一家歸還袋子時可取回十塊錢。

  看似單純的要求,卻衍生出意料之外的結果。有的顧客嫌太麻煩不願響應,也有人經商家解說後,對這群年輕人讚許有加,就投入五十、一百當作贊助金,盛情難卻,志工和店老闆們一時也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押金制把門檻提高,反而沒辦法讓大家都參與到。所以後來把押金取消,需要的話就直接跟店家免費索取使用。」翁聖崴說明。

  除了押金問題,整理袋子也很費神,一開始大家募集環保袋,集中到志工家中清洗整理;工作、上課之餘還要聯絡商家,開會討論,清洗袋子後,也得一間間配送,Ubag邁開第一步才幾個月,團隊成員就感到吃不消。後來與合作夥伴溝通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僅是乾淨的二手紙袋、塑膠袋,商家和消費者就用不完了。

找對方向,「袋」動不難

  「我們於是調整模式,變成一個單純推廣的平臺。民眾透過Ubag社群媒體就可以看到,哪些店家缺袋子,接受紙袋、環保袋或塑膠袋等哪個類別,就能直接送袋子過去。」找出借力使力的關鍵點後,Ubag團隊更用心地經營社群媒體平臺,吸引更多「粉絲」。

  當愈來愈多民眾知道這個方案,可以去化家中多餘的袋子,幫助商店用二手袋取代一次性塑膠袋後,綠色環保的善循環就被「袋」動了。

  在臺北小巷內開麵包坊的陳昱瑾表示,三年前開始營業時,就堅持不對客人提供塑膠提袋,有些客人覺得很不方便。但兩年前經熟客介紹,上網填表與Ubag團隊展開合作後,店裏就接收到別人送出的二手袋,以往尷尬的情況不再有了。

  「客人來的時候,我就會跟他們介紹說,我們是重複用乾淨的二手紙袋,畢竟是裝食物的,不乾淨的不用。他若有紙袋也可以拿過來,我們很歡迎。」

  陳昱瑾用得最多的,是人們買伴手禮、逛百貨後提回的紙質手提袋。她肯定志工們的用心:「他們會定期聯絡合作的商家,缺袋子或袋子太多,就會作調整。」

  目前,加入Ubag二手袋循環計畫的商家數量逾百,包括北中南東各區及外島澎湖,不僅有街邊小店,連知名量販店也加入。而為了讓各種二手袋充分發揮功能,團隊還特地和地方政府環保局協商,避免眾人的善行與限塑政策產生不必要的扞格。

  「環保局給我們的回覆是,只要不提供新的塑膠袋就不會被罰,他們的建議是在店內設二手袋專區,這樣會比較好。」志工翁聖崴說明。

循環使用,讓更多人認同

  一路走來,歷經「邊走邊整隊」的摸索階段,他們憑著在「循環經濟」方面的優異表現,二○一七年在慈濟舉辦的「青年公益實踐計畫」競賽中脫穎而出。

  「我們得到慈濟提供的資源及能量,慈濟媒合的業師給我們行銷推廣上面的建議,透過影片、網路推播的方式,把減塑、循環重複使用的理念推廣出去。」大學時參加過慈青的呂萱芷,感恩青年公益實踐計畫,不只提供獎金資助,更傳授寶貴的知識,讓團隊可以在短短一年內,把合作店家數從三十幾家,提升到破百家。

  「我們合作對象大多是小店,每家店每個月平均使用一百到兩百個二手袋。」呂萱芷表示,及至今年六月,合作夥伴已達一百六十五家,保守估計每月二手袋循環使用的總次數,已超過一萬六千次使用次數。

  誠如靜思語所言:「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Ubag的實踐經驗,顯示了在臺灣,人們對環保、愛地球有初步的共知、共識,但實際的共行,往往因為生活中的麻煩、不方便而大打折扣。

  如果能發現問題,進而利用創意與科技優勢找出解決方案,就很有可能為千千萬萬有心但缺乏管道的人,打通關鍵一哩路,發揮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081358-3

081358-4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