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輪椅上,拿起一個寶特瓶,扭開瓶蓋,再取出套環,這樣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要5秒的時間,但對一個腦性麻痺加多重障礙者而言,卻必需花費一番功夫,每天不斷的重複做著,甘姓志工的妹妹甘之如飴。(圖:鄭可欣)
撰文/鄭可欣
攝影/鄭可欣
近期傳出長照悲歌,因長期照顧,最後失去耐心、感到疲累,放棄照顧甚至殺害再自殺等消息層出不窮;照顧失智失能者很辛苦,但如果找到適合的方法,其實可以很快樂。
花蓮慈濟環保站甘姓志工,帶著腦麻與多重障礙的妹妹,連續8年每週至少5天到中央路慈濟環保教育站,這是她們最幸福的時光,甘姓志工說,妹妹在資源回收的過程獲得成就,出來流流汗有助身體代謝,身邊有很多師兄師姐陪著,我也能喘口氣。
坐在輪椅上,拿起一個寶特瓶,扭開瓶蓋,再取出套環,這樣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要5秒的時間,但對一個腦性麻痺加多重障礙者而言,卻必需花費一番功夫,每天不斷的重複做著,甘姓志工的妹妹甘之如飴。(圖:鄭可欣)
坐在輪椅上,拿起一個寶特瓶,扭開瓶蓋,這樣的動作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只要5秒的時間,但對一個腦性麻痺加多重障礙者而言,卻必需花費一番功夫,每天不斷的重複做著,甘姓志工的妹妹甘之如飴。
甘姓姐妹到環保站做資源回收,在這裡比在家裡彼此互看,有樂趣多了,在環保站還有點心和午餐,經常還有課程上,姐妹倆日子很充實,最重要有人陪伴讓照顧者不會感到寂寞。(圖:鄭可欣)
甘姓志工指出,妹妹每天都很期待到環保站,在這裡比在家裡彼此互看,有樂趣多了,在環保站還有點心和午餐,經常還有課程上,姐妹倆日子很充實,最重要有人陪伴讓照顧者不會感到寂寞。
慈濟志工表示,環保站將「共學」、「共好」、「共處」的概念實行在當中,透過環保教育的過程,彼此相互學習,交流,如同一個社交的平台,看似做資源回收,其實同時也把人的心凝聚在一起。
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自2004年1月1日啟用後,15年來,環保志工邊做、邊收集、邊維護、邊美化的成果,志工平日除了回收、整理、分類,再載出變賣,也巧手修補回收物資讓民眾前來認購,也收集可用建材巧思布置環保站。
歡迎民眾參觀花蓮慈濟環保教育站,即日起接受預約參觀,聯絡電話請洽:慈濟基金會公傳處(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03-8560260分機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