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餐桌成永續教室 慈大經管系攜部落主廚推蔬食

講師示範料理蔬食披薩

  「吃」的哲學正在重新被定義!日常的一餐,如何成為守護地球的行動? 10月14日,慈濟大學經營管理學系舉辦一場實務專題講座——「山野蔬食.部落風味:走進原鄉的部落餐」。這堂課不僅是一堂烹飪課,更是一堂結合文化、健康與永續的「味蕾教育」,充分展現學系在實務與理論兼具的教學理念。

同學認真洗菜

  在經管系林信宏老師的帶領下,課程特別邀請「慕谷慕魚原住民族人文餐廳」許涵欣(Lapay Mari)女士,以及達基力部落「原來如此民宿」吳美香女士擔任講師,帶領學生從原住民部落的智慧出發,重新理解蔬食的力量——那是一種療癒身心、友善土地的生活態度。

同學認真處理刺蔥葉片

向山林學習:部落智慧實踐「全食物」概念

  部落飲食文化強調「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講師們分享的食材與料理方式,讓學生看見蔬食背後的哲學。許涵欣講師指出,部落飲食其實早就是「全食物」的實踐:順應節氣、減少加工、保留食材最原始的營養。

同學練習切菜

  在實作環節中,學生親手料理部落的能量食材如樹豆與小米。看似樸實的穀物,卻富含豐富的植物蛋白與礦物質,被稱為「山林的超級食物」。從富含植物性膠質的野菇、香氣四溢的刺蔥,到創意滿分的「刺蔥豆腐漢堡排」,學生們驚訝地發現:蔬食的世界不是吃不飽,而是可以豐盛又美味。吳美香講師則鼓勵學生:「蔬食不是限制,而是創造力的起點。」

蔬食料理成品

理論與實踐結合:從餐桌到永續

  林信宏老師強調:「在慈濟大學推動蔬食,不只是理念,更是實踐。希望學生從一餐一食中體會慈悲與永續的真義。」活動尾聲,學生團隊將親手設計的創意蔬食套餐,如學生團隊親手設計並呈現創意蔬食套餐,從「微醺山嵐・小米酒釀沙瓦」到「月光下的祈願・香蕉糯米飯」,每一道菜都展現了部落文化故事與健康創意的融合。經管四A林玉娟同學回饋:「以前覺得吃素是為了宗教,今天才懂,蔬食其實是為了健康與地球。」這場講座由「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支持,成功讓學生的知識走出教室、走進日常,並化為具體的創意。

同學認真揉製豆腐漢堡排

  慈大經營管理學系表示,每一次的飲食選擇,都是一次對未來的投票。這不只是一場課程,而是一場關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識」的革命。邀請大家一起行動,從下一餐開始,選擇蔬食,讓慈悲與永續成為日常!

慈大經管系攜手部落主廚,開啟一場「從山林到餐桌」的蔬食革命

撰文、攝影/何詠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