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工工程師變成師鐸獎得主 黃乃文把教室搬到戶外

黃乃文老師帶領學生到戶外體驗生態。

       當學生問:「老師,我們學這個要做什麼?」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老師黃乃文不會急著回答,而是帶著他們走出教室,引領學生在真實環境中找到答案,從八斗子的漁村文化到野柳的地質奇觀,在探索與體驗中找到學習的意義。這位今年榮獲師鐸獎的教育工作者,憑藉著20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讓課本上的知識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變得生動、具體且有深度。

       黃乃文大學主修生物工程,研究所念輻射生物相關,曾在化工領域擔任工程師。然而,27歲那年,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回到學校修習教育學程,轉行成為一名教師。黃乃文坦言,這個選擇,有部分是基於現實考量,但沒想到真正開始教書後,這個「意外」的職業選擇,竟然開啟了他重新認識自己的篇章。

       最初,黃乃文也面臨著教學上的困惑。他回憶,過去自己當學生時總是「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但當他走上講台,學生們卻頻頻提問:「為什麼要學這個?」這促使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學生更有意義的學習。黃乃文主動報名擔任生命線志工,學習如何聆聽與理解他人,並將這些技巧帶入課堂中。他說,生命線就像一面鏡子,接觸每一位來電訴苦的人,自己的內心也在成長。透過聆聽不同人的故事,逐漸理解了每個人苦惱背後的動機與原因,這些經歷讓他與學生的關係起了正向的變化。

黃乃文老師。

      在課程設計上,黃乃文採取跨領域、循序漸進的方式,他以基隆八斗子為起點,帶領學生了解當地的文化歷史、港灣地形與漁船構造,並學習海洋與人文的連結。隨後,他讓學生參訪漁會、體驗漁網編織等在地藝術,讓孩子們對環境有了認識與情感後,黃老師會問:「這塊土地這麼漂亮,我們一起保護它,好不好?」最終的環境保護行動就變得自然而有意義。

       黃乃文強調,學校學習有分科目,但生活中的知識是融合的。他指出,當孩子走進大自然,會看到清楚的地質帶,可以學到自然生態跟地球科學、訪問漁村耆老是「人文課程」、寫心得報告是「語文課程」、清理海洋廢棄物則是「永續城市」議題。這樣的課程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實現了學以致用。

黃乃文老師(左一)帶領學生到戶外學習。

       然而,推動戶外教學並非一帆風順。黃乃文說,剛開始提案帶學生出門時,學校及家長難免會擔心。為了取得各方信任,黃乃文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考取戶外風險管理證照,並在登山、獨木舟、攀樹等領域接受專業訓練。他也堅持每次活動前召開家長說明會,詳細解釋教育目標與安全措施,甚至邀請家長擔任志工參與活動。經過多年的努力與溝通,學校與家長成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如今,學生最常問的問題不再是「為什麼要學這個」,而是充滿期待的詢問:「下次我們要去哪裡?」

       黃乃文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保持學習的心態和挑戰精神。隨著新知識的不斷湧現,老師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才能與學生一起成長,學生都在觀察老師怎麼做,老師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資料來源:教育部)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