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莫忘初衷 慈中合心共識營培育人才

師父帶領老師們「飲一杯智慧的水」,期勉老師在面對煩惱時,要用正見善法來解決。

       慈大附中2023合心共識營以「我是好老師、我是慈濟老師、我是慈濟良師」為主軸規畫兩天的課程,第一天深入瞭解四大志業的發展與永續,讓大家更了解慈濟的核心精神與永續發展目標。合心共識營第二天則回到慈濟心靈故鄉-靜思精舍,親近法脈,莫忘初衷,期許慈中老師,人人皆成為慈濟良師。

精舍德恭師父分享師徒之間,日常體悟。

       合心共識營第二天由校長帶領老師們返回慈濟的發源地,靜思精舍。一早由德瑔師父、德應師父和德運師父帶領老師體驗出坡,到藥草園摘採月亮玫瑰和綁束檸檬香茅。在摘採月亮玫瑰時,師父用「心對心」口訣,提醒老師拇指心要抓到花的正中心,一株一株採,要用心溫柔;而在綁香茅時,需合和互協,不輕視自己的微小力量,要有共同的方向,且記得回頭,才會看到大家努力的成果。即便艷陽高照,每位老師仍專注在手上的一花一草,體會付出的法喜。

李玲惠校長以「因緣.生命風景」為題分享自己的慈濟路。

       上午第一堂課由李玲惠校長分享「因緣.生命風景」。「慈悲喜捨清淨愛,教師宏願育英才」,是上人期勉慈濟教師的話。上人的一席話,讓李校長在1995年加入慈濟教聯會,決定走不一樣的路,成為不一樣的老師,用「老師心、菩薩心、父母心」播下種子,成為社會的清流。人生雖如夢,但有限的一點能開展無限,走進慈濟路,體驗第一次出坡,從清理寮房的廁所,領悟到放下我執,眾生平等。而在18年後決定承擔慈中校長,穿起制服,拒絕當三等老師「等下班、等領薪水、等退休」,拉高自己工作和生命的格局,也體會到「夕陽無限好,卻短暫如瞬間」,時時珍惜跟孩子上課的分秒和因緣。

師父帶領老師們「飲一杯智慧的水」,期勉老師在面對煩惱時,要用正見善法來解決。

       「難捨願意捨,難行能行願意行。」喜歡做志工的李校長,從在馬來西亞開啟的慈濟緣,與銀禧院老婦們的一期一會;再到泰北的美斯樂孤軍遺族,關懷熱水塘的榮民之家,充滿溫度的生命相遇,締造善因好緣。每次帶領國際交流團,都是師生齊力,彼此共學共長,讓慈中成為成長型團隊,透過回到心靈的故鄉,汲取上人的法,化為人生往前走的指引。

上人會客室的溫馨座談,老師們分享慈濟教育的看見。

       精舍德宣師父以「做有溫度的慈濟老師」來勉勵老師,上人說:「社會的希望在人才,人才的希望在教育,而良醫、良相,都是由良師培養出來的。」1994年花蓮教師聯誼會成立,陪伴老師學習淨化、教育自己,才有辦法再教育別人。而小學老師是讓孩子建立健康的心靈,保持天真與「性本善」的愛;而中學的老師責任重大,孩子要變好變壞,關鍵在這個階段。期許老師們能成為「教心」的老師,把所教的深入學生的心,讓他們永不忘老師的言傳身教。悲母智師足以救弊,透過老師有溫度的慈悲、導之以正的智慧和恆持不滅的使命感,啟發學生的智識,引導人生方向,勤耕一畝福田。

德宣師父以「做有溫度的慈濟老師」來勉勵老師。

       精舍德恭師父分享師徒之間&日常體悟,「同樣生命在人間,有何差別?」重點在抉擇不同,如同現場老師們選擇投入慈濟教育志業的因緣和初發心的動機。師父分享自己從「以為沒問題、以為很難醒」的一念執著,在團體中看見習氣,透過聞法轉識成智,發揮良能,找回清淨的本性。用「感恩、尊重、愛」落實在生活中,溝通才能理智圓融。

晨起出坡採摘月亮玫瑰,一株一株用心溫柔採摘。

       下午由十位精舍師父帶領老師們「飲一杯智慧的水」,以智慧法水滌淨身心。根師父分享慈濟人做志工即便比工作還辛苦,能做得津津樂道是因為這個角色是自己選的,所以甘之如飴,而且還能學到為人處事、打破自己的格局。泰師父分享自己從馬來西亞到台灣,在文化和語言上如何適應,也讓老師們分享在教學上的挑戰。佩師父則分享人往往身在其中看不見自己,總要等到跳出所處之境,才能看清。期勉老師在面對煩惱時,要用正見善法來解決,上人每日一句靜思語就是最好的法。

晨起出坡採摘月亮玫瑰,一株一株用心溫柔採摘。

       最後,來到上人會客室的溫馨座談,余宛蒨老師以「胸懷美善擁抱世界」為主題,分享疫情後國小部首團「美國遊學營」的海外交流,學生參與食物發放的服務學習,透過付出,眼光不再只關注「自己」,願意將視野放大,才真正讓世界走進他們的內心。從現場的發放限制和道德難題,開啟學生對援助的深入思考——「我可以多做什麼」。賴彥男主任分享學期中帶領「日本遊學團」,從學生進出機場和每次行動的整齊列隊,看見團體的美來自個人的修養,這群學生展現最美的一幅畫。也體悟自己應勇於承擔、全力以赴,不只是讓學生在出國能成為風景,學生在校也能成為美好風景。陳美如老師則以「職善種子育盟娃,具善因緣志出發」為題,分享職志合一的心路歷程,從上人一句「來不及」,決定參與培訓,從環保志工到醫院服務,除了更了解慈濟,也帶著幼兒園的學生從付出中學習感恩。從念〈五色鹿王〉的佛典故事,啟發學生的慈悲心,透過戲劇演出積極勸素,一個善念牽動更多人懂得愛護生靈。何武憲老師真情分享自己如何找到回來慈濟的路?民國100年曾就讀慈中國一,時間雖短但善種子卻深埋心中,大學打工時曾面對善與惡的拔河,當慾望變大,水懺中那首〈意望深無底〉的歌詞,竟成為他覺悟的轉捩點,決定回到花蓮慈小,將這顆醒悟的善種子透過教育傳遞給孩子,就像當初的自己一樣。而在慈濟教育體系學習15年的慈青代表葉承恩同學分享「真善美.傳播慈濟長情大愛,三合一.見證教育人品典範」,今年暑假一起跟隨慈中國際交流團前往泰北和馬來西亞,學習角色易位,從學習者變成工作人員,製作七十部影片中更有九支影片觀看數破萬,藉由社群平台展現雲端人文,讓家長即時看見學生人文弘法的優秀表現,也領悟「做中學,學中覺,覺中悟」。

出坡綁香茅時,合和互協共同成就,體會付出的法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生的希望,在合心共識營的尾聲,上人很開心看到教育從因到果,學生從就讀幼兒園到現在成為老師,可見時間能成就一切,代表我們要更看重時間。而老師從教職成為志工菩薩,代表這棵樹越來越茁壯,根在地底扎得深,越不受外境影響。從幼教到大學,孩子如何增長慧命呢?是老師教導品德,讓學生懷有感恩心。上人對「感恩」這兩個字很重視,是品德情操的根源,要有情,感恩才會入心。同時,老師也是孩子的模,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典範,期許以「老師心、父母心、菩薩心」引領孩子,這是老師的責任。

晨起出坡綁香茅,合和互協共同成就,體會付出的法喜。

       今天的靜思精舍尋根之旅,讓師長們從慈悲利他的生命風景中,學習如何成為更有溫度的慈濟良老師。

(撰文:林惠瑩/攝影:慈大附中提供)

關鍵字: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