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慈用愛育良醫 守護生命熱血生力軍報到

  「醫師這個工作要比別人早起、比別人晚回家,因為我們心中放不下任何一個跟病魔搏鬥的病人,所以付出也比別人多。」2021年8月初,15位住院醫師、29位PGY(註1)醫師到台北慈濟醫院報到,北慈院長趙有誠對這批守護生命生力軍加入北慈行列的歡迎詞,真實且別具意義。

  趙有誠向新加入北慈團隊的醫師指出,2021年是個特別的年份,疫情打亂了大家的生活步調,苦痛充斥在醫院裡,無常成為日常。一名49歲的男性病人在照顧洗腎的母親時確診,媽媽病逝後,他入住台北慈濟醫院專責病房,治療過程中一度病況惡化插管轉到加護病房,甚至引發敗血症,在趙有誠院長的指示下,醫護團隊透過「血液透析」清除病人血中內毒素,成功拯救生命。

  趙有誠表示,另一名85歲的高齡爺爺雙耳重聽、雙眼黃斑部病變,幾乎全盲,儘管如此,他每天仍要到萬華龍山寺買包子給剛動完關節置換術的老伴吃,因此誤入疫區,不幸染疫;生病期間家屬無法到院陪伴,錄製許多打氣音檔,由護理師放在爺爺床邊播放,但最後爺爺仍不敵病毒,撒手人寰。

  趙有誠院指出, 辭世前,護理師著裝到病房裡,讓家屬跟爺爺通話,並請他放心,因為大家都會把奶奶照顧好。每個多做的一點一滴,都膚慰了病人和家屬的心。

  趙有誠提及,舉凡替菸癮病人找尼古清代替香菸、送生活困頓的街友最後一程、為智能障礙的洗腎患者沐浴、製作人型氣球陪伴失智阿嬤,點點滴滴都說明醫護團隊在疫情期間的智、仁、勇。

  台北慈濟醫院在疫情期間收治了901個確診病人,趙有誠院長用一個個故事說明慈濟的醫療人文。他告訴學員,重點不在醫院收治了幾個病人,也不是投入了多少人力物資,而是投入了多少的愛。趙有誠院長說:「希望大家了解慈濟慈悲為懷、濟世救人的精神,可以體貼每一個病人的苦痛,給予視病猶親的關懷。」

  對慈濟人文有了初步認識後,學員們要繼續職前訓練課程。教學部吳燿光主任說明,疫情緣故,教學部將許多課程電子化,讓學員線上學習,而這兩天主要為實際操作的訓練課程,如PPE防護裝備穿脫、電腦系統操作、志工服務等。

  在篩檢站服務的韓一鴻醫師是從中山醫學大學畢業的。因已取得醫師執照,所以在服務時也在醫師指導下為病人採檢。他提到,一開始其實不擔心,但在採檢時袖套漸漸露出來,進而發現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有能力的醫師,負起照顧病人的責任,在病人性命危急時,即時反應、搶救,這是目前對自己唯一的期許。」

  【註1】: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簡稱PGY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即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後,選擇自己理想的醫院接受基礎醫學訓練的過程,通常需要兩年的訓練時間。

(撰文、攝影/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