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土石流」大林慈院頸椎翻修重建救援

  做志工不慎摔傷頸椎的黃女士,在忍痛多年後決定動手術,卻因頸椎術後的植入物鬆脫,歪七扭八的排列宛如體內的土石流使病情雪上加霜。大林慈濟醫院簡瑞騰副院長協助打掉重練,在植入大愛骨並做神經減壓、重建固定後,一解長年痼疾。儘管暫時無法做志工,黃女仍捐出善款協助慈濟購買疫苗,成為感謝醫師神救援最棒的回饋。

  今年六十一歲的黃絲縈已加入慈濟會員三十多年,常跟著慈濟委員的哥哥、姐姐深入受災區服務。她說,八八風災後(2009年8月),先和志工搭著橡皮艇發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等水退後又協助清理家園。在一次清理屋內的泥濘中不慎滑倒。起身後發現膝蓋流血,但還是掛念著救災而繼續服務。

  只是自詡身強力健的她,卻在屏東打掃這一摔後出現頭痛、肩頸痛,甚至牙痛。黃絲縈在台南就近找復健科就診,並開始由復健師做熱敷、牽引,但效果有限,多站一下頸椎就不舒服,得先吃止痛藥才能好好休息。兩年後,整個人像癱瘓般很不舒服。後來在復健科醫師建議下轉診神經外科,想不到在2014年做完頸椎手術後更是惡夢的開始。以十分為滿分,她從頭到背常出現八到十分的疼痛,曾去臺北幾家大醫院求診,卻沒醫師敢協助,一拖又是好幾年。

  簡瑞騰醫師表示,黃女士在幾年前被診斷為頸椎滑脫,隨後做頸椎第三到七節融合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從檢查影像發現,由於手術方法和放置的東西都不符合醫療常規,以致正面看植入物歪七扭八,側面看則像危樓般搖搖欲墜,難怪手術後七年來痛不欲生,發作起來像瘋子,有時像垂死的人,醫師沒辦法處理,旁人看了也被嚇到。每次起床前得先按摩、熱敷大半個小時,緩解末梢神經疼痛、左手無力的問題後才能起身。

  簡瑞騰說,門診追蹤近兩年,幸運等到一塊捐贈的大愛骨,今年7月才得以為黃女士進行頸椎翻修、重建。將近4個小時的手術中,將鬆脫及排列不正的人工椎間盤及融合支架移除後,再做第四、五節的椎體全切除,並植入一段6公分長的捐贈骨,最後再以鈦合金鋼板固定。神經減壓、椎體重建、變形矯正、強力固定,畢其功於一役,一舉解除頸椎「土石流、走山」的危機。黃女士術後隔天,就奇蹟似的全身舒暢,疼痛、無力也大幅改善。雖然還無法當志工,但看到簡副院長用心鼓勵大家行善,所以至少能先奉獻愛心,為慈濟購買疫苗盡一份力。

  簡瑞騰強調,頸椎雖然短短7節,但為全身神經通道的「樞紐」,若因姿勢不良、提早退化或因車禍、外傷,病況嚴重到必須手術治療時,一定得慎選醫師及手術方式。黃女士的遭遇是許多多脊椎手術患者的縮影。病人痛苦難耐,求治心切,保守治療常耗時而成效不彰,就誤以為新科技、花大錢能迅速根治。尤其有些醫師經常嘗試未有實證或經時間考驗的創新手術,醫院也樂於鼓吹病人植入天價但非絕對必要有時甚或有害的醫材,如此往往讓患者花大錢不但無法消痛,反而陷入長期頸痛、腰痛、全身莫名酸痛的深淵。因此,簡醫師呼籲,病人平常要做好保養、保健,醫者要秉持專業、良知的「本分事」,醫院更不能屢屢以業績掛帥,這樣才能醫、患、院三贏,共享健康人生。

撰文、攝影/于劍興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