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於慈濟大學醫學系第一屆,12年前在大林慈院開始他的主治醫師生涯,大林慈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謝明宏主任,對於骨腫瘤、骨盆骨折、骨質疏鬆症、以及關節重建多有專精,在他曾從事治療過的案例中,特別提及一位人工關節置換以後發生骨髓炎的病人治療經過進行分享。
謝明宏主任提及,五年前一位55歲女性患者,跛行走進謝醫師的診間,她是一位風濕病的患者,因為嚴重變形與關節炎,在幾個月前於他院做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因為術後表皮壞死,所以再接受皮瓣轉移。這幾個月來走路疼痛,常常腫脹,謝主任發現她的內側膝蓋關節不穩定,而且有感染的現象,所以為她移除人工關節,在關節內放入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三個月後等感染控制住再重建原本的膝關節。
謝明宏主任說,每次病人總是歡歡喜喜出院,卻又經常反覆發生感染,有時發燒,有時膝蓋腫漲,有時傷口化膿,需要入院打抗生素,手術清創,甚至再把原有的人工膝關節移除,這幾年她因為這種難治型的慢性骨髓炎,一共住院20次,歷經30次的手術。
謝明宏主任強調,「骨髓炎嘛是會好」,病人的感染症狀雖然好了一段時間,但是在三年前的某一天,急診打電話來,原來病人不小心跌倒,在人工關節的下方五公分處發生骨折,在進行骨折固定手術之後,又恢復了關節原有的功能。然而無孔不入的細菌總是在病人免疫力不好的時候伺機作怪,讓謝主任感到為難,是不是應該跟病人討論截肢這種一勞永逸的治療方式,但是他想起簡瑞騰院長的話,大林骨科的傳統是「來者不拒、來者不懼、來者不鋸」,所以他還是選擇了保存肢體。
建設前先要破壞、破壞後要重建,除了關節重建,也還要心理的重建,謝明宏主任在與病人詳細討論治療過程後,去年三月份,謝明宏主任對個案進行更大範圍的死骨與不健康軟組織的切除,再由整形外科許宏達醫師執行肌肉皮瓣手術,將諾大的傷口覆蓋一塊健康的組織,原以為事情都很順利,卻又因為血管阻塞導致皮瓣轉移失敗。這一次的手術只好將皮瓣取出,傷口縫合之後等待感染控制下來再進行下一次手術。
不料出院沒有多久,病人又發生骨折,讓原本已經很棘手的問題更佳雪上加霜,因為手術必須考慮到骨髓炎是否獲得控制,原本長短腳怎麼改善,軟組織能不能完整覆蓋與重建關節的穩定度,在完整的評估後之後,謝主任使用腫瘤型人工膝關節將以上的問題一一克服,手術後傷口恢復的情況令人滿意,一周後便開始停開始復健,三個月後走路便能不使用拐杖走路,抬腿可以彎曲正常。
謝明宏主任表示,自己28年前翻山越嶺到花蓮,12年前又翻山越嶺到大林,感謝所有老師的教導,自己也以病為師,最讓他最感動的是無所求的大體老師,讓他能學習到更多關於手術上的方法。關節重建比一般關節手術更為複雜,經常因為骨缺損而需要使用不同的器材與技術,治療期間也需要多團隊的合作,例如放射及血液腫瘤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以及心理師和社工。
謝明宏主任說,這幾年有感於在地鄉親因為這些困難關節的問題,需要到北部或南部醫學中心奔波看診治療,期望自己能更加精進醫術,展望未來大林慈濟醫院能成為雲嘉區主要處理骨腫瘤與人工關節重建的醫院,避免鄉親與法親來往奔波,並減輕經濟上的負擔,進而增加病患生活品質。
最後,他覺得在從醫的路上就如同證嚴法師說的,「付出是一種福份,真正懂得布施的人,把布施當作本份事,是修行」。
撰文/張小娟;攝影/大林慈濟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