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陳阿伯失智加上罹患帕金森氏症,動作遲緩、全身不停抖動,加上妄想症,兒子帶他四處求醫,都遭婉拒,幸好來到大林慈濟醫院,牙科鄭朝鴻主任應允協助製作活動假牙,讓阿伯重拾咬合樂趣。
兒子說,父親經常忘記熟悉的人事物,無法勝任平日熟悉的工作、說話表達困難、對時間空間感到混淆、有時還會出現幻聽、幻視、迫害妄想等症狀,會誤以為家中遭竊或遭人挾持,而到警察局按門鈴,在照顧上有所困難。喜歡吃東西,但之前做好的活動假牙無法順利咀嚼,如不裝假牙營養又會不夠。由於配合度低,帶他四處求醫,許多診所都無法協助診療。
大林慈濟醫院牙科主任鄭朝鴻說,罹患巴金森氏症加上老年失智,治療的難度比較大,醫療上比較弱勢,會碰壁是很自然的。阿伯六年前來院時,口腔內有蛀牙、殘根、以及一些不密合的假牙,全身不停抖動,手抖、嘴巴也抖,診療時需要他配合張口閉口並不那麼容易,既使牙齒閉合了也不一定能每次都在同一個位置上,在取得咬合上相對困難,需要更多的時間跟耐性去溝通,也需要較多的臨床經驗。
家中如有失智的長者,年紀大又很難溝通,加上罹患巴金森氏症,結合這兩種攻擊腦部的疾病,家屬對長輩日常起居的照顧上非常辛苦。鄭朝鴻表示,像是失智症本身就不太會去照顧自己的口腔衛生,加上罹患巴金森氏症連拿筷子都會抖,更不可能能拿牙刷自己去清潔牙齒,既使假牙作好了,但口腔衛生的維持才是最重要的事,除非家人很有心去幫他,才有辦法突破難關。
幸好阿伯兒子陳先生很孝順,也是相當配合的家屬,每次都親自陪父親過來,在診間經常跟陳先生解說口腔衛生的觀念跟衛教,回去落實於家庭中幫忙清潔父親的牙齒,因此五年來阿伯的假牙重建,都能一直維持不錯的結果,也能讓他吃的開心,重拾咬合的樂趣。
撰文、攝影/張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