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長照推展中心劉亮吟高專,從急性病房資深護理職務退休,由於喜歡老人及小孩,也期待能打造出適合自己未來理想的老年生活,在臺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的邀約下,重新投身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從事前準備到協助將營運上軌道,包括未來拓點都是依照團隊理想中的藍圖來進行。
「日照中心和護理之家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強調你是有功能的,只是因為突然的生病或是狀況不好,我們幫你把忘記的功能找回來。」劉亮吟表示,來到這邊的長者雖然相對健康,但團隊會依照每位長者的復健、認知、休閒這三大照護方向,去評估ADL(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IADL(較高層次的生活照顧能力),客製化復能目標及飲食需求,如低鹽、流質飲食,確保長者有規律的活動及攝取足夠的營養。劉亮吟舉例,一般人如果開刀住院,三天不下床可能就會感到腳無力,更何況是體弱的長者;民眾在照顧長輩時,為了孝心往往事必躬親,怕長者摔倒就不放心讓他走路,吃飯也都餵到口邊,久而久之長者生活自理能力慢慢消失,照顧得愈妥善,失能情況反而愈嚴重。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產生,日照中心採用「減法照顧」,照顧服務員扮演的角色,是關懷、陪伴及協助的夥伴,用鼓勵的方式,讓習慣有人代勞的長者,願意自己吃飯、走路復健,甚至打開封閉的內心;期待將長輩們原有的能力慢慢找回來,即使沒辦法恢復到百分之百,就算只有百分之五十甚至三十,對於長者和家屬都會有很大的激勵。例如一位阿公,總是想要人幫忙推輪椅,其實他還可以走路;為了鼓勵他多步行,照服員用盡各種方式溝通,總算讓阿公從椅子上撐起枴杖起身,走動拿東西。外人看來可能覺得不妥,但其實都是為了刺激長者恢復自理能力。
透過相同的環境及同齡層,這樣的作法其實成效顯著。劉亮吟說,他們努力營造出班級的氛圍,有班級公約跟班長、副班長,如果想要待在這邊,就要遵守規範。因為大家的年紀都差不多,各有病痛,所以可以看到功能好的長者照顧失能等級比較嚴重的長者。照服員雖然只是扮演輔助角色,卻不代表這份工作輕鬆,反而得耗費更大的心力。照服員吳琦瑋形容,每天下班回家都累到癱坐在椅子上,因為從早上迎接長者到送他們回家這段時間,幾乎都是站著,很少有機會坐下,還得隨時關注長者的需求及安全。
吳琦瑋還有另一個身分,就是慈濟志工,她進入慈濟已經三十多年,從居家訪視、陪伴慈青成長、社區據點帶動長者,到現在成為照服員,一路走來只有一個心念,那就是說上人所說、做上人所做。目前苗栗日照中心設有三名照服員,平均六十歲的她們,只有一位有過執業經驗,其他兩位都是資深慈濟志工,抱著熱忱完成受訓來服務,希望打造出一個典範,不只照顧社區民眾,也能讓年長失能的資深慈濟志工在熟悉的地方安享晚年。
「我們有一天都會老,你想要怎麼被對待?現在就要種下這樣的因,才能得到這個果。」劉亮吟補充,愛一分跟愛十分是不一樣的,縱然團隊人數不多,但大家都非常用心,雖然難免覺得這邊比較辛苦,但其實壓力都是來自想要做得更好,外面可能要花幾個月才能看到改變,但在這裏可能幾週就很明顯,只要看到長者愈來愈進步,這些辛苦也就甘之如飴。
【本文由「慈濟月刊」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