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百則善終陪伴故事 你我無可逃避的生命考驗

林名男副院長。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蓮花基金會今天(3/17)上午在大林慈濟醫院舉辦「陪你善終」新書發表會,從臨床靈性陪伴及照顧、醫學、生死學及生死關懷教育等不同面向切入,帶領大家走入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之旅。蓮花基金會表示,「陪你善終」是第一本談「靈性課題」與「靈性照顧」的作品,它將帶領讀者認識走向生命終了那一刻的靈性課題,相信悲傷永遠有治癒的能力。

       長期耕耘「靈性陪伴及照顧」議題的蓮花基金會,今天特地邀請「陪你善終」一書的兩名作者慧哲法師、普安法師分享她們的書寫歷程,並與大林慈濟院副院長林名男、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進行對話,從臨床及理論等不同面向討論善終陪伴旅途上的點點滴滴。

普安師父。

       慧哲法師說,從宗教師在臨床上陪伴的經驗發現,死亡準備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例如有些人認為身後事都交代了,自己也都準備好了,但為什麼還走不了?甚至有些病人想吞藥了結生

命,這樣就可以去阿彌陀佛那邊報到?也有一些佛教徒,為了維持臨終正念,忍痛哀號也不願意打嗎啡止痛,連醫師都束手無策;這時候,宗教師適時介入,可提供靈性陪伴及照顧,協助病人對來生抱持期待,並賦予此生意義與價值。

慧哲法師。

       負責導讀「陪你善終」一書內容的普安法師則表示,「善終」沒有所謂的 SOP,但卻有可遵循的善終指引!臨床宗教師的主要責任是維持病人的生命力,讓心性不斷成長,喚醒靈性力量;換句話說,臨床宗教師可以協助病人面對「靈性課題」(生死困頓),啟發病人內在力量,克服死亡恐懼,引導病人「瀕死前的準備」(法門的學習)以及「來生準備」。臨床宗教師雖然不是治癒者,卻是安寧療護專業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可以和醫護人員角色互補。這本書便是由佛教臨床宗教師透過許多案例,跟讀者分享宗教師在靈性陪伴及照顧過程中扮演的角色為何?本土化靈性照顧架構模式的特色為何?這是一本有系統、明確談論末期病人「靈性」、「靈性困擾」與「靈性照顧」的生死書。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在與談過程中強調,當醫療已達極限,無法治癒病人時,病人和家屬如何做醫療決策?繼續一般治療,還是接受安寧緩和照護?這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問題,「陪你善終」這本書不僅值得社會大眾一探究竟,也是醫護人員很需要的一本工具書,它可提供醫護人員從靈性的角度思考更多關於生死的問題。

       長年鑽研生死議題的南華大學助理教授蔡昌雄也回應說,當一般人面臨生死困境時,會有什麼樣的思考或自覺?從「促發概念臨終照顧模式」來看,臨床佛教宗教師對末期病人的啟發具有相當意義。縱然死亡恐懼無處遁逃,但是信念可以引導個人積極向前,人也會因為「相信」而產生極大的力量,尤其是堅定的宗教信念,可以克服並超越生死困境。這本書就是要教導大家在面臨死亡的當下起安定內心的能力,面對死亡將不再害怕與恐懼。

郭慧娟理事長。

       2014年自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活動,透過「喝咖啡」、「玩桌遊」等方式討論生死議題的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也在會場中教導與會聽眾如何和家人聊生死?將死亡一事說出口的確不容易,她認為透過遊戲、放鬆的方式,可以了解浮世眾生面對死亡時所承受的困擾為何?病痛部分可以交給醫師,但病人往往還有看不見、說不出的心理等問題,甚至連自己都不自覺,這是現代醫學難以解釋的靈性課題或困擾,透過「陪你善終」一書,病人或家屬或許可以比較清楚地覺察問題所在,進而走出困擾的牢籠。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

        為了更清楚地傳達「靈性陪伴與照顧」的意義,新書發表座談會會場也邀請「嘉義管樂五重奏」及「三味曲走唱團」透過音樂及歌聲,引導大家走入「陪你善終」一書所要傳達的議題。現場聽眾也在「女人花」、「閃閃淚光」及「隱形的翅膀」等曲目中,靜心地閱讀十二位臨床宗教師將親身陪伴末期病人的臨床經驗所寫下的故事,超過一百七十則感人的真實案例,將提供大家多元化的靈性照顧技巧與智慧,成為大家日常生活中最實用的靈性陪伴與照顧指引。

(撰文:于劍興、圖片:黃小娟)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