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保護親職賦能服務計畫 陪伴兒保家庭成長

大合照

  為維護6歲以下兒少獲得妥適照顧,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承接花蓮縣政府「112年北區兒少保護6歲以下親職賦能服務計畫」,於4月16日辦理招募說明會,有教師、保母、育兒指導員、護理師、社工師12人參加,希望透過參與親職賦能服務計畫,陪伴兒保家庭成長。

  這項服務核心精神是強調在自然情境裡與照顧者建立信任關係而非「指導」、從觀察中與照顧者一起思考孩子的發展或是情感需要,進而討論策略,以及示範觀察,期待透過在執行過程中陪伴主要照顧者學習正向的親職教養的觀念及技巧,維護孩子在家生活獲得妥適的照顧,並降低兒虐再發生。

社會處社工科江馨婷督導分享兒保家庭實務。

  說明會中,花蓮縣政府社會處社工科陳科長秀鳳及花蓮慈院社會服務室主任謝侑書與會致詞。為使與會夥伴更了解服務內涵,除個案管理師廖夏慧說明計畫精神及執行方式之外,社會處社工科督導江馨婷也蒞會說明兒保家庭的簡介及到宅服務應注意事件(包含家處社工合作)、篩派案中心社工鄭妃棻則分享親職到宅引導人員對於責任通報義務的基本認識。

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曹秋琴社工師分享加入此項服務的想法。

  在賦能引導員彼此介紹過程,一位教師分享他的參與動機是希望提供兒保家庭更多的服務,而不是只有通報。在醫院服務的護理師、社工師,是希望可以走出醫院深入社區,可以有更多的機會陪伴兒保家庭。保母、育兒指導員希望可以專業服務兒保家庭,尤其是嬰幼兒生活照顧技巧的部分。另外還有多位夥伴除了各自的專業背景,因有實際照顧陪伴特殊兒成長的經驗,更能同理有特殊兒的兒保家庭困境。

篩派案中心社工鄭妃棻社工師分享兒保通報及派案的實務。

  參與這項計畫的夥伴經由說明會的專業分享與交流,也了解賦能引導員深信「家長好,孩子才會好」,因此他們的服務不是帶給兒保家庭多一層監督與傷害,而是要牽起照顧者的手,和兒童一起成長。

學員聚精會神聆聽。

  「到宅親職引導人員」為協助縣府服務兒保家庭,需具備相關專業知能,提供完成12小時親職互動技巧實務操作與演練、親職壓力量表及學前發展檢核表、居家安全檢核表之認識、個案紀錄撰寫相關訓練,完成簽約後,後續更為陪伴親職賦能引導員,更優質的服務,規劃了9場次,計40小時團體督導及親職工作坊研習,陪伴兒保親職夥伴持續提升及更新輔導服務知能與技巧,透過多一些「人的資源與支持」,陪伴兒保家庭長出新的力量。

(撰文/廖夏慧、游繡華,攝影/廖夏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