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慈院「浮腳筋」衛教講座 認識微創新療法

11月9日上午台北慈濟醫院舉辦「浮腳筋」衛教講座,由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主講,帶領民眾一同了解靜脈曲張的分期症狀與微創治療方法。

  久站、久坐已然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常態,長久下來往往會產生腿部腫脹、無力或抽痛等症狀,甚至出現如藍色的蜘蛛網狀血管,不僅影響外觀,嚴重可能演變為反覆發作的潰瘍。對此,11月9日上午台北慈濟醫院舉辦「浮腳筋」衛教講座,由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主講,帶領民眾一同了解靜脈曲張的分期症狀與微創治療方法。

  下肢靜脈負責將腿部血液運回心臟,為了讓血流順暢,下肢靜脈有瓣膜構造,功能在於防止血液逆流至腿部。然而當瓣膜功能受損時,會造成血液逆流,增加下肢靜脈壓力,形成所謂的靜脈曲張。徐展陽醫師提到,從事久站、久坐或負重工作者容易得到腿部靜脈曲張,按外觀嚴重度可分為六期,第一期的腿部細微血管會擴張;第二期的腿部靜脈明顯浮起;第三期的小腿開始出現水腫;第四期會出現如濕疹、色素沉澱、皮膚脂肪硬化症等皮膚相關症狀;第五、六期則分別有已癒合的腿部皮膚潰瘍及未癒合的腿部皮膚潰瘍症狀。

專業衛教內容吸引民眾踴躍參與。

  靜脈曲張不僅在外觀上造成困擾,更會造成疼痛、搔癢、痠麻與肌肉疲勞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徐展陽醫師提醒:「若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時會造成皮膚的慢性發炎、色素沉澱以及潰瘍、出血、反覆性靜脈炎及蜂窩性組織炎。」現今的手術治療策略有微創雷射燒灼、微創閉合凝膠注射等選擇,前者藉由雷射能量直接燒灼病變靜脈的血管壁,後者則是利用化學藥劑的特性使血管閉合,兩者皆可完全閉塞靜脈逆流,達到良好預後。

  專業衛教內容吸引民眾踴躍參與,73歲的李女士回饋:「平常走路時都會感覺疼痛且容易抽筋,所以經過大廳時便來聆聽醫師分享,我覺得十分受用,大大降低對於手術治療的恐懼。」而70歲的張女士自20多歲懷孕時小腿便有靜脈浮起,她表示:「目前是第二期的靜脈曲張,從年輕便不能久站,後續會諮詢醫師,進一步了解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向。」期望經由此次活動,讓民眾對靜脈曲張有更深入的認識,知悉治療方式的選擇,不再受「浮腳筋」的困擾!

撰文/鄭冉曦;攝影/范宇宏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