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院中醫專欄】中醫診療小兒腸胃炎

  「炎炎夏日,8歲的小湘趁著暑假跟家人去河邊戲水,玩得全身溼淋淋、肚子也餓扁扁的,於是小湘不顧媽媽要她先去洗手的叮囑,抓起烤肉就開始大快朵頤,還咕嚕咕嚕地喝了一大瓶冰鎮汽水。結果當天傍晚,小湘就開始上吐下瀉、發燒腹痛,難受得忍不住哇哇大哭......」

  小兒腹瀉是全球兒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腸胃炎又被稱為感染性腹瀉、腸胃型感冒等,是一種腸胃道發炎的疾病,臨床表現以排便次數增加以及糞便質地變軟或稀薄為主,可能伴隨食慾下降、噁心嘔吐、腹痛、發燒、虛弱、脫水等症狀。

  此外,小兒腸胃炎易併發脫水,可觀察孩童是否有出現囟門或眼眶凹陷、極度口渴、體液缺乏(如眼淚、小便)、皮膚乾燥、呼吸或心跳急促、虛弱無力、躁動不安等表徵;另外當孩童出現神志變化、嘔吐膽汁或鮮血、發紺、皮膚紅疹、呼吸急促、高燒等危急症狀時,也應盡快就醫。

  小兒腸胃炎的西醫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應維持孩童正常飲食或母乳餵養,並補充適量的水分和電解質。家長們在家中可給予孩童益兒壯口服補液、母乳、麥粥、胡蘿蔔湯、米湯、鮮果汁、淡茶、椰子水等,或是用6茶匙糖、半茶匙鹽、一升乾淨的飲用水配置補充液。要注意的是,可樂、運動飲料、茶、雞湯等因為滲透壓過高及鈉含量過低或過高,並不適合充當口服補液。

  腸胃炎在中醫屬於泄瀉的範疇,其特徵為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完穀不化,甚者瀉出如水樣或帶膿血。主要可因感受外邪、飲食失節、小兒先天脾胃虛弱或後天餵養不當,進而造成小兒脾胃運化失常所致。因小兒「稚陰未充,稚陽未長」、「易虛易實,易寒易熱」,故發生泄瀉時易耗傷氣液,應及時治療才不會發展為重證。

  中醫治療部分,可依照證型分別給予小兒對應的中藥,如傷食型可給予保和丸、寒濕型可給予藿香正氣散、濕熱型可給予白頭翁湯或葛根黃芩黃連湯、脾虛型可給予參苓白朮散或七味白朮散等。針灸方面,內關穴、四縫穴、中脘穴、天樞穴、足三里、上巨虛、四花外穴等也是治療泄瀉常用的取穴。其他還有如中藥敷臍法、鬼針草水泡腳、小兒推拿等療法,都可以幫助改善小兒泄瀉的症狀。

  飲食部分,脾胃比較虛弱的孩童可服用蓮子芋頭排骨粥或健脾八珍糕;中醫名家張步桃老師則認為,鳳尾草榨汁加紅糖可治療細菌性腸胃炎,芭樂心用鹽巴搓揉後開水沖泡可治療無細菌感染的腸胃炎,且適量服用一些酸性食物(如酸梅)、山藥稀飯、四神湯、茯苓和白果等亦可幫助止瀉。

撰文/鄭伃婷;圖片/TC news新聞中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