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慈融合攝護腺切片 有效提升癌症確診率

蔡曜州主任看診示意照。

  70歲的陳爺爺因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而在他院確診為攝護腺癌,五年來前後經歷兩次傳統手術治療,可症狀卻沒有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後續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仍無法測得周邊腫瘤,遂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蔡曜州主任門診尋求協助。了解陳爺爺的情況後,蔡曜州主任替其進行「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檢查,精準判斷腫瘤位置,最後病理報告顯示為攝護腺癌二期,蔡曜州主任考量陳爺爺經歷多次手術且為高齡,建議其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陳爺爺恢復狀況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

  根據衛生福利部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性排名為第六位,死亡率則占第五位,其中診斷時已是第四期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蔡曜州主任說明,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且可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包括膀胱無法排空、尿急、排尿不順、尿流變細、滴尿、夜尿血尿及尿失禁等,到了末期更可能會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破壞骨骼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間的平衡,進而導致死亡。攝護腺癌的好發年紀較晚,45歲以前的個案相當罕見,但55歲以後發生率大幅上升,個案多集中在60歲以上男性,因此年齡增長是攝護腺癌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另外具有家族史者罹癌機率也較沒病史者高出近十倍。

  臨床上遇見疑似攝護腺癌病人時,醫師會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PSA)以及肛門指診進行初步診斷。一般而言,攝護腺特異抗原正常值小於4ng/ml,若是指數介於4ng/ml至10ng/ml,罹癌機會將上升至25%,大於10ng/ml時則高達60%。蔡曜州主任提到,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攝護腺癌共識指出,不同年齡層的指標數值有所不同,50至55歲正常參考值為3.5ng/ml;60至69歲為4.5 ng/ml;70歲以上則以6.5 ng/ml為標準,再由醫師配合肛門指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切片。

  過去取得攝護腺組織的方式大多為經直腸超音波攝護切片,即經由超音波的導引,將超音波探頭經肛門到接近攝護腺後方,用探針穿刺攝護腺組織。但由於此種切片方式為隨機取樣,因此不見得能夠切到病灶,且容易出現血尿、敗血症等情形,因此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成為一種新選擇。當病人接受核磁造影後,醫師能夠利用3D影像融合技術將核磁造影顯示的病灶與超音波重疊,執行精準切片,準確率高達六至七成,更能有效降低偽陰性率。

  蔡曜州主任建議有家族史之40歲以上者,以及無家族史之50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檢查,再根據指標初始值,安排個人化追蹤,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撰文/鄭冉曦;攝影/盧義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