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 神經阻斷術提升生活品質

施秉成主任看診示意照。

  48歲的林小姐因乳癌做了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但術後一直覺得很痛,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半年令她相當困擾,因此選擇到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門診求助。施秉成主任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林小姐的痛感,困擾解除後她的生活品質順利提升。

  「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是發生在乳房切除手術後的複雜慢性疼痛,在胸部、上臂或腋下有中重度疼痛(疼痛指數4-6分以上)且維持超過三個月,疼痛也常合併灼熱、針扎或電擊感。除了疼痛以外,病人在患部也可能有感覺異常、感覺過敏、或是感覺減退等症狀。施秉成主任指出,一般手術傷口的慢性疼痛發生率約3%,但國外文獻指出,乳房切除後的慢性疼痛發生率高達20-65%。風險因子包括40-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接受腋下淋巴廓清術者、術後疼痛未控制良好者、術前已有明顯疼痛者、焦慮以及憂鬱的病人。此外,也與基因遺傳跟肥胖有關。

  而疾病生理機制包含多種情況,第一種為神經再生性疼痛,在神經未受損的情況下,傷口的持續疼痛訊號,使中樞神經強化,導致病人覺得越來越痛;第二種為神經病變痛,神經因直接損傷產生病變,後續任意放電造成嚴重疼痛,也可能發生類似截肢的幻肢痛;第三種為感覺性疼痛,包含肌肉筋膜緊繃或傷疤沾黏,進一步造成神經纏繞的疼痛;此外,慢性發炎或心因性疼痛也是可能的機制。

  由於病因複雜,而且大多與週邊神經有相關。醫師會以理學檢查評估疼痛程度及範圍,有需要也可進一步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等檢查。除了使用藥物控制以外,若懷疑為神經損傷的疼痛,可利用診斷性治療來進一步確認,施秉成主任解釋:「藉由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將局部麻醉藥直接注射到懷疑引起疼痛的目標神經,若能緩解疼痛,即可確定病因,且部分病人能同時達到治療效果。少數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疼痛則可以考慮電燒治療,療效平均約維持半年,若疼痛復發可反覆執行。」

  由於年齡、基因、手術方式等都是無法控制的風險因子,因此唯一的預防就是控制好術後疼痛。病人可於乳癌切除前後與醫師討論止痛方式,除了止痛藥物外,建議可接受神經阻斷術,將急性的傷口疼痛控制穩當。若術後痛超過3個月就屬於慢性疼痛,也有部分病人是手術後過了一段時間才開始在患部感覺疼痛加劇,這種情況,施秉成主任建議到疼痛科門診,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撰文/廖唯晴、攝影/盧義泓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