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日前舉辦「花東孕產婦與兒童醫療區域整合照護計畫在職教育訓練」,以實務經驗照護的分享,強化「子癇前症」等高風險妊娠的識別及處理能力,落實更優質的全人照顧方式,守護花東地區的母嬰。
在花東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特殊、資源分布不均,加上孕產婦高齡化及慢性病增加,如何提升在地醫護人員對周產期照護議題的整體認識與臨床應對能力更加重要。有鑑於此,花蓮慈院以「114年東區風險移撥款計畫—花東孕產婦與兒童醫療區域整合照護計畫」舉辦在職教育訓練,就是讓在地專業人員能就近參與高品質學習課程,不僅有助於更新臨床知識,也促進跨領域、跨單位之合作與交流。課程當天包括醫師、護理師、專師、助產師等約30於人於花蓮慈院接受訓練。由照顧婦嬰經驗豐富的花蓮慈院婦產部副主任高聖博醫師及護理部副主任呂基燕開場,鼓勵所有醫護人員都能更注意疾病之外的細節,培養更高的心理健康敏感度與評估技巧,落實全人照護。
課程首先由婦產部門診吳采婕護理師以在院內「人形圖」競賽得獎作品¬—「孕路上的光」,分享照護高風險妊娠的實務經歷。此個案為一位美髮師,為了懷孕從80公斤積極減重至49公斤,但順利懷孕後經歷懷孕初期水瘤及著床不穩定和持續孕吐,到比較穩定的24週時,卻發生高危險的妊娠糖尿病,產程中醫護團隊密切照護胎兒的成長以及健康,以及孕婦媽媽的血糖、營養等,讓寶寶順利足月生產。但產後因為家庭因素,產婦罹患產後憂鬱症,過程中護理師無微不至的陪伴,產婦終於度過產後的憂鬱期及家人間的磨合,獲得更健康的狀態。吳采婕表示,這過程凸顯在照顧過程中必須生理與心理並重,早期衛教、家庭分工以及情緒觀察非常重要,很多時候,護理師甚至要身兼心理師及復健師的角色。
而對於許多產婦因為產前產後雌激素和黃體素等各種賀爾蒙的激烈變化,以及產後育兒生活形態改變,很多新手媽媽容易罹患產後憂鬱症,精神醫學一般精神科主任吳盈瑩也特別指出「辨識」、「傾聽」和「支持」是幫助有產後憂鬱媽媽最重要的方式。吳盈瑩表示可先以愛丁堡憂鬱量表先評估,超過10分則可能有憂鬱症可能,應請專科醫師協助。她也特別提供花蓮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心理諮商諮詢預約」,是花蓮縣各鄉鎮市衛生所均可使用的資源,只要是縣民,面臨重大失落事件、情緒、壓力、生活調適、家庭關係、職場問題等都可以預約諮詢,提供協助。
花蓮慈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田謹慈以她所遇到的三個實際案例與處理經驗,介紹台灣產婦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的「子癲前症」。高血壓、妊娠高血壓都與子癲前症息息相關,若懷孕大於二十周且有蛋白尿,就可能是子癲前症,一但癲癇發作則就成為「嚴重子癲前症」或「子癲症」,可能會造成顱內出血、肺水腫、肝臟破裂、胎盤剝離等器官受損狀況。田謹慈醫師就曾遇過已經腦出血的子癲前症孕婦,經過努力順利救回媽媽並產下胎兒,產婦也決心好好復健,要走回到醫院接回自己的寶貝。
子癲前症對母嬰都會有傷害,對胎兒極有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生長遲滯、羊水減少、胎兒肺部發育不全、甚至胎死腹中的後果,所以必須非常小心,而治療子癲前症最好的方式就是「生產」,若能將胎兒順利娩出,則可以順利解除危機,花蓮縣的孕婦也享有子癲前鎮篩檢費用補助,若篩檢出高風險,也可及早以藥物治療控制。
花蓮縣衛生局也特別準備按摩紓壓小物,鼓勵前來進修的臨床醫療人員。讓所有第一線醫護人員在守護母嬰之於,也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透過週產期全人照顧的結果,不但讓病人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更能提升護理能力,也讓醫護團隊充滿成就感。
撰文、攝影/吳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