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整形外科」,或許多數人心中閃過的是打玻尿酸、拉皮、削骨等醫美療程,但有一群整形外科醫師的日常,卻完全不同,他們更像「人生維修師」!
2025年9月18日上午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刀鋒下的溫柔》新書會,一群整形外科醫師齊聚一堂,包括: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花蓮慈濟醫院的李俊達、鄭立福、吳孟熹等醫師;病友王秀政也特地前來分享道感恩。
整形外科的興起,最初是為戰爭中受傷軍人重建整形;而臺灣的整形外科則是在1950年代末開始萌芽,1980年後開始有系統培育整外新血。1988年,臺大醫院培育的簡守信醫師來到花蓮後,整形外科才終於越過中央山脈,為花東民眾提供醫療服務。
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慈濟基金會明年即將迎來六十周年,花蓮慈濟醫院也即將迎來四十周年,當年招募醫師非常困難,今天看到有好多位服務超過三十年的醫師——簡守信院長、陳培榕副院長、李俊達主任、鄭立福醫師等,心中無比感恩。」早年花東民眾口腔癌及頭頸癌的發生率極高,端賴耳鼻喉科團隊摘除腫瘤,整形外科團隊接手後續重建,「在這兩科緊密合作下,我們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在臺灣、甚至世界上都名列前茅。而《刀鋒下的溫柔》這本書,珍貴地記錄整形外科這段艱辛的專業堅持與傳承,更是慈濟醫療志業的光榮。」
花蓮慈濟醫院陳培榕副院長則說,「整形外科」向來是耳鼻喉科的親密戰友,總是在他們切除頭頸癌腫瘤後,肩負起補肉、皮瓣接合、整形重建等重要任務,「我們和他們一路走過篳路藍縷,如今我們每年有一百多位病人,共同合作(手術),整形外科鬼斧神工的重建手術,讓人驚歎,因此今天看到整外出書,特別感動!」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特別回到花蓮參與新書會,他說時光匆匆,他在花蓮慈院服務了超過12年,接著又到大林、臺中慈院服務多年,但時間過得再怎麼快,他都不會忘記病友黃秀政。將近三十年前,秀政17歲,只是帶著年幼的弟弟到超市買布丁,卻被砂石車重重輾過,當場失去意識。緊急送到花蓮慈院時,她渾身是血,腹腔、骨盆腔都已支離破碎,經骨科、一般外科、心臟血管外科、整形外科跨團隊分秒必爭地搶救。
「三十年前的花蓮,要搶救這樣的生命,非常非常困難,可是我們搶救回來了,所靠的就是『團隊』!還包括我們護理人員及志工的陪伴。」簡守信說,「秀政因為開了十七次刀,每次聽到早上護理師推車要來換藥的聲音就心生畏懼,就連夜晚,護理人員推著換藥車經過,是要換別的病房病人的藥,她也會驚醒。護理人員知道後,經過她病房前,便把換藥車抬起來,無聲無息經過,讓她好好睡覺,多麼讓人感動!」簡守信更力讚秀政是個生命的勇者,當時年僅十七歲卻有無比毅力、挺過難關、復健重生。
如今已然中年的黃秀政滿臉燦笑地說,她非常感謝證嚴上人發願在這麼偏遠的花蓮建立慈濟醫院,來造福許多花東鄉親;更感謝所有醫療團隊在她生命最艱險的時刻,搶救了她的生命。「我住院住了大半年(八個月),經常在半夜大噴血,簡醫師總是大半夜緊急到開刀房,一次一次的止血搶救。當時,要截肢才能保命,可是我非常任性的告訴簡守信醫師,『如果要截肢,那我也不想活了!』」
秀政說,簡守信醫師當時沒有允諾,卻跟她約了「大年初一」開刀,「沒有醫師會在大年初一開刀吧,但是我就在那天開刀,而且,我的腿,救回來了!」秀政說,她後來出國旅行看到美麗景色時,內心總是無比激動,很感恩慈濟、感恩醫療團隊,後來她成為花蓮中小學校園家喻戶曉的壓花藝術老師,她今天特地送上一幅她所創作的日式「琳派」畫風的膠彩畫,送給當年為了治療她,整個過年年假都待在醫院守護著她的簡守信醫師。畫上的繡球花中有一朵朵的小花,代表著醫護人員團聚一起努力照顧病人,而繡球花的花語是奉獻與幸福,也是她向簡院長表達深深的感恩。
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李俊達主任,不僅為許多頭頸癌病人術後重建,更參與多項國際醫療個案在花蓮的跨科合作手術,包括連體嬰的分割等,他也開創「超級微創旋轉刮刀切除術」成功治療許多靜脈曲張的病人。他感恩簡守信院長當年在花蓮奠定整形外科的根基,還成立了花東第一個燒燙傷治療中心以及整形外科訓練中心,他笑稱,「還好,我沒有敗家,持續努力,也要很感謝花蓮整形外科團隊,這些醫護群讓我們可以持續守護病人。如今醫美如此發達,而我們慈濟醫療體系的整形外科,至今依然『堅守崗位』,全力為病人做『重建』手術,真的很感恩!」
花蓮慈院整形外科的「福哥」鄭立福醫師三十多年來搶救無數花東病患,且屢屢獲醫學生票選優良教師,他總是為病人想方設法地開創出各種治療方式,鄭醫師謙稱自己是專攻慢性傷口治療的「老兵」,而「老兵」也代表著智慧和經驗,讓他能在教學傳承。他提到慢性傷口通常不易癒合,所以也會和心臟血管的內外科醫師合作,通血脈、通血流,改善感染,加上耐心愛心灌溉,讓傷口慢慢變好。「我們是老兵了,新生代還可以做三、四十年,要把功夫傳下去,這是我們的職責。」
德術兼備 代代傳承
慈濟的整形外科體系,最初從花蓮慈院起家,由簡守信扎根,隨後而來的李俊達、鄭立福共同撐起金三角,在偏鄉為因車禍或工傷等意外的病人救急救苦,並支援各個外科手術的修補重建,且代代傳承。爾後,黃介琦、王健興、林志明等醫師來到花蓮;2000年後,第三代的許宏達、楊超智醫師以及慈濟醫學院訓練出來的吳孟熹、莊濬綦等後輩醫師陸續受訓成長,如今他們早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主任或資深醫師,分布在花蓮、大林、台中慈院,帶領著新生代。而在台北慈濟醫院,盧純德醫師2005年加入慈濟整形外科的大家庭,2015年就遇到臺灣史上最重大的意外災難八仙塵爆,在慈濟醫療體系全力支持下,他組織各院的整外醫師,一起照顧十多位嚴重的燒燙傷病人。
會中,花蓮慈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吳孟熹,是慈濟大學醫學系首屆醫學生,他幽默道出雖是第一屆,但資歷也有二十年,可是新書會在座的老師們都是三十年以上的前輩,自己還是差了一大截,他譬喻慈濟醫院像是一艘救難船,而整形外科是船上其中一把救生梯 ,在座的老師都是很強的鉤子,鎮守在救生梯的最上面,用醫術、教學作為強鏈,把這梯子牢牢穩住,「後面才有我們這些蘿蔔頭一個個扣上去,連成一串。每年這樣在慈濟醫院訓練下來,沒有一個漏失掉,這麼多年來,大家一起撐『中央山脈以東』」的整形外科醫療,我也與有榮焉。」今天在現場也有一群年輕的外科醫師與專科護理師專程來參加師長們的新書會。
慈濟醫療志業的整形外科醫師們,從意外創傷修復、工傷斷指重接、癌症的術後重建、嚴重燒燙傷治療,到先天缺陷的修補、糖尿病足治療等,對病人的關愛是「從頭醫到腳」。他們也肩負起海內外重大疾病個案,例如三對連體嬰分割手術以及頭頸、顏面或肢體巨大腫瘤疾病患者。而他們在北、中、南、東各院區為急重症傷者,修補重建的,不只是傷口,更是他們的意外人生,讓許多絕望、沮喪的病人,找回重生的希望。他們發願,未來會繼續「堅守崗位」,守護每一位需要重建治療的病人!
撰文/楊金燕;攝影/慈濟醫療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