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腦部出血引流是濃稠的,表示可能是舊傷的出血,有反覆受傷的可能。」「從眼底鏡可以看出關鍵的證據,百分之七十的視網膜出血都與顱底出血有關。」「腦傷兒童及早介入治療,有百分之四十二可以復原良好,達到與一般兒童相近的能力」。花蓮慈濟醫院24日分享跨團隊守護受虐性腦傷兒童的經驗,以及與檢調、警政及社政等單位的橫向聯繫,鼓勵第一線的醫療人員都能依據臨床蛛絲馬跡打開雷達,張開社會安全網,保護兒童免於不當的對待,健康平安長大。
花蓮慈濟醫院從2018年成立花蓮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就承擔起衛生福利部的東區兒少保護業務。近幾年感受到受虐案件增多,受虐腦傷照顧很需要擁有照護經驗的醫療團隊來啟動,兒少保護中心與花蓮縣衛生局東區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合作,於24日上午於花蓮慈院舉辦「受虐性腦傷照護經驗實務」研習,除了花蓮慈院的實體主場研習,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也以線上方式進行,約超過115名相關人員參與。
對於受虐性腦傷在醫療端接受醫治,以及後續的追蹤治療和復健等服務,花蓮慈院邀來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醫師主講「兒童受虐性腦傷的照顧與手術」、小兒神經內科王傳育主任分享「受虐性腦傷醫療照護」、兒保醫療中心主任張雲傑醫師說明「兒虐一站式服務流程」,以及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劉盈綺物理治療師的「受虐性腦傷兒童的療育分享」。講師群以花蓮慈濟醫院經驗出發,從急診開始到通報、手術、後續照顧以及長期復健、與檢調、社政機關的橫向聯繫等各個面向,共同提供腦傷兒跨團隊的協力及合作。讓花東醫事人員及兒少保護跨網絡專業人員更能了解遭受家暴、兒虐及性侵的受虐性腦傷照護實務。
「當一位一歲十個月大的嬰兒,凌晨被父母送到急診,母親表示孩子在家裡哭鬧不停,中午從床上跌落......」花蓮慈院神經外科蔡昇宗主任說,頂葉和枕葉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其次是前額。受虐腦傷最常見的就是硬腦膜下出血、蛛網膜下出血;雖然這個小嬰兒各項檢查的臨床表現跟父母主述的故事很類似,但經過腦部斷層掃描檢查,發現顱內神經斷裂,應該是經過劇烈搖晃而造成。而往往證據就藏在蛛絲馬跡之中,臨床上不同狀況的小嬰兒可能有同樣的表現,但治療方式卻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也藏著許多需要醫師細心釐清的關鍵。
王傳育主任也以小兒神經專業表示,小嬰兒的腦部還在發育,所以仍有一些空腔,容易因為一些劇烈搖晃或撞擊而血管扭曲或出血。當醫師懷疑的時候,可以請眼科醫師以眼底鏡協助檢查,可以看到關鍵證據,通常有70%左右可以在硬腦膜及蜘蛛網膜下腔上看到出血現象。而腦傷除了出血也包括腦水腫、腦震盪,會造成癲癇、智力減退或其他永久性神經傷害,嚴重甚至會致死。王傳育主任也透過經驗表示,孩子復原的潛力無窮,即時適當的處置,孩子通常會給予意想不到的回饋,所以醫師在智力各方面的判斷也要格外謹慎。
而腦傷兒後續的復健往往是漫長而辛苦的。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劉盈綺物理治療師則以住院急性期的復健以及出院後續來說明,及時的介入是最重要的。通常住院時期便會即時的投入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語言治療。其中家庭介入的重要,需加強照顧者的親職功能,讓父母了解自己的權利並能維護孩子的權利。劉盈綺也特別分享寄養家庭的投入以及與復健老師的合作,往往讓孩子的復原更加迅速。
兒保醫療中心主任張雲傑醫師也特別介紹從急診就開始啟動的「一站式服務流程」。張雲傑說,透過不同科可以更知道每個科別的專業,彼此可以給予受虐兒童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包括不同部位的受傷,臨床多提高警覺,提供客觀的證據通報,不論是家長的疏忽意外或是孩子真的受虐,都可以讓檢調和警方、社政單位有更客觀的事實證據來做調查和處置,幼兒無法為自己發聲,只要第一線的醫事人員能有更高的敏感度,就能張開社會安全網,為兒童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讓醫療與社會共同守護兒童。
撰文、攝影/吳宛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