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健康講座開講 花蓮慈濟醫師親授保密防跌及關節常春之道

花蓮慈院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沒有感覺的疾病,卻是造成年長者骨折的一大原因,骨折會造成銀髮族身體和生活很大的消耗,保持骨質密度、防止跌倒非常重要。

       全身骨質密度、關節和脊椎的狀態,和銀髮族的整體健康息息相關。花蓮慈濟醫院9月27日舉辦「骨健康講座」,由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醫師和陳顥文醫師,以銀髮族常遇到的骨質疏鬆以及退化性關節炎為題,希望民眾正確的從飲食到運動的日常生活中養成保養骨健康的習慣,只要做好「保密防跌」與關節的靈活健康,善加保養身體這部機器,就能達到健康到老的無齡生活。

       退化性關節炎與骨質疏鬆常常同時發生,而保護關節,就要從預防骨質疏鬆開始;而肌肉,又是骨骼最有力的保護,維持肌肉須從運動和飲食做起;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才能保骨保肌行動自由。

花蓮慈院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沒有感覺的疾病,卻是造成年長者骨折的一大原因,骨折會造成銀髮族身體和生活很大的消耗,保持骨質密度、防止跌倒非常重要。

       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副主任、骨鬆照護中心葉光庭醫師主講「骨鬆不是老天的玩笑:談骨與肌的生命厚度」、骨科部陳顥文醫師主講「『咖頭烏』與『骨輪』保健:站得穩、走得遠、活得樂」,兩位醫師從預防骨質疏鬆的重點到保養關節,以達到健康老年生活為目標,針對日常保養、飲食、運動到藥物與手術治療等一一釋疑,讓超過一百五十位民眾反應熱烈,勤作筆記。

台灣有多數年長者受關節退化所苦,花蓮慈院骨科陳顥文醫師教民眾保養髖關節和膝關節,讓銀髮族從生活中保養,延長關節使用年限。

◎骨鬆不是老天的玩笑:談骨與肌的生命厚度」

       「足夠的維生素D加上蛋白質是骨骼健康的關鍵。」葉光庭醫師強調,臺灣民眾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普遍不足,與世界各國相比名列後段。因為在天然食物中比較難攝取到足夠的維生素D,葉醫師建議以從曬太陽中攝取,由皮膚轉換為維生素D,並可適時由營養品補充。而鈣的攝取除了鈣片或補充品,天然食物的奶類、豆類、深綠色蔬菜和芝麻、香椿中都有豐富的鈣質,反倒是肉類、蛋類、水果、五穀類含鈣量均低。

       除了攝取維生素D和鈣以保骨質,葉光庭醫師強調,肌肉是骨骼最佳的保護器,除了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還要加上運動才能生成肌肉而不會變成熱量,銀髮族可以進行有氧運動並增加重量訓練,以個人日常習慣的運動、健身操為主,在家做彈力帶進行阻力訓練都是很不錯的訓練,而運動最重要的就是要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同時「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持之以恆」才能達到效果。

花蓮慈濟醫院27日由骨科的葉光庭醫師和陳顥文醫師主講「骨健康系列講座」,超過一百五十位民眾前來聆聽,學習與老年生活息息相關的骨質和關節健康之道。

       然而不論運動或日常生活,葉醫師強調,「不要抽菸」,只要抽菸或吸到二手菸或三手菸,都會造成骨質疏鬆,而「預防跌倒」是銀髮族最需重視的重中之重。開刀病人有大半都是因為骨質疏鬆而髖關節骨折的病人,他特別提醒所有長者,上下樓梯、走路都要小心,家中最好有防跌把手,若行動較不便,不要因為怕不好看而不用拐杖,尤其有骨質疏鬆的病人「保密防跌」是對未來不臥床、自由行動最重要的保障。

       葉光庭醫師也表示,不論是使用任何藥物,都不要擅自停藥,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若西醫的用藥或治療都不適合,他也推薦「中西醫合療」,尤其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陳中奎副主任也有推出「強筋健骨方」,西醫則可以協助持續監測骨質及身體機能,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師溝通詢問,切忌自行拿藥方去配藥。

◎「咖頭烏」與「骨輪」保健:站得穩、走得遠、活得樂

       陳顥文醫師接著以退化性關節炎為題,教導民眾如何保養閩南語被稱為「骨輪」的髖關節以及被稱為「咖頭烏」的膝關節健康。

       陳顥文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在臺灣老年人口病痛中排名第二,有數量龐大的銀髮族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其中承接骨盆和大腿骨的髖關節、以及連結大腿和小腿的膝關節,因承受最多壓力,也最常讓年長者飽受髖部疼痛、膝部紅腫以及上下困難的退化問題所苦。

陳顥文醫師自掏腰包買了彈力帶送給現場參加的民眾,並現場教學在家就能做、簡單有用的肌力訓練。

       「65歲以上長者及停經婦女、體重過重、曾有外傷骨折或韌帶損傷、長期姿勢不良而肌肉柔軟性變差、肌力下降者,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高風險族群。」陳顥文醫師說,年齡越大,越常使用,就越容易有退化問題,若再加上體重過重增加壓力,以及受傷或姿勢不良,或是女性停經後容易骨質疏鬆、骨頭耐受力變差都會影響。

花蓮慈院骨健康講座由專科醫師從日常保養、飲食、運動到藥物與手術治療等一一傳授心法,現場問答互動反應熱烈。

       陳顥文醫師建議體重過重者可以先減輕體重、平常上下樓梯使用扶手、爬山健行善用登山杖、護膝等輔具、日常注意姿勢改善,選擇適當的鞋類,並從飲食、運動上著手。

       關節炎的治療順序,第一步以復健及物理治療最先,進行「強肌力、低衝擊以及多靈活」的運動,陳顥文醫師還自掏腰包買了彈力帶送給座談會的民眾,並當場示範如何在家使用彈力帶做肌力訓練,讓現場的觀眾馬上動起來。

       當運動或復健效果有限,陳醫師建議第二步可以口服藥物為主,作為軟骨消炎、肌肉鬆弛和強效止痛之用,第三步則是以關節內注射來治療,包括短期療效的類固醇、潤滑受損關節與抗發炎的玻尿酸,以及修補韌帶與軟骨組織的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PRP),當前幾步都無法解決困擾,最後才會手術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花蓮慈濟醫院27日由骨科的葉光庭醫師和陳顥文醫師主講「骨健康系列講座」,超過一百五十位民眾前來聆聽,學習與老年生活息息相關的骨質和關節健康之道。

       最後對於民眾食用關節保養品,陳顥文醫師也針對葡萄糖胺、UC2(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以及軟骨素說明,陳醫師指出,各種品牌的葡萄糖胺,要選擇含有硫酸鹽的較有效果,UC2可以維持日常行動力及提升靈活度,記得選擇取得合格認證並通過重金屬檢驗的產品,而軟骨素可由人體自行合成,通常都會包含在其他兩種補充營養品中。

       最後總結要維持骨質和關節健康,最重要的是維持身體健康。臺灣65歲以上的長者,每百位有6位有衰弱症,近半數長者為「衰弱高風險」,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好肌肉、關節和骨骼,於日常中「保密防跌」,保持骨密度、防止跌倒,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就能延緩老化,享受健康美好的銀髮人生。

花蓮慈濟醫院27日由骨科的葉光庭醫師和陳顥文醫師主講「骨健康系列講座」,超過一百五十位民眾前來聆聽,學習與老年生活息息相關的骨質和關節健康之道。

(撰文、攝影:吳宛霖)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