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連日豪雨造成的水患,讓這片曾經寧靜的山城滿目瘡痍。然而在災後的街道與民宅之間,有一群不願放棄日常守護的人,用行動撐起災民的信心。花蓮慈濟醫院心臟科醫師張懷仁,以醫師與志工的雙重身分,記錄下他在光復災區的點滴,從門診到現場義診,從老病人到孩童,手札中的每一段故事都充滿了溫暖與感動。
2025/9/26
今天門診一開診就陸陸續續來了好幾位住在光復的老病人,他們辛苦開車繞道193縣道,或者想辦法走到車站搭火車來到花蓮。
他們有的住在溪的上游或山上,幸運逃過水患的衝擊。有的住在下游的重災區,但人平安無事,就是健保卡跟藥物都泡水或來不及帶出來。大家都是心有餘悸,共同的表現就是血壓升高心臟亂跳,無法入眠。
一位90歲老奶奶一進診間就抱著我痛哭失聲,她和外籍看護獨居在光復市區,當天下午看護警覺聽到水聲時,滾滾泥水已經不斷湧入屋內,看護趕緊背著老奶奶逃到隔壁鄰居家二樓高處避難,沒過多久一樓的家已經被水淹滅頂了,她們都渡過驚恐的一夜。小孩得知後準備把老人家接到北部,準備把家裡廢墟房子申請報廢不打掃清理了,老奶奶動身前,先來找我重開處方藥物還有病歷資料,她說趕在去台北前,光著腳要先到花蓮找我,還好他遇到一位災區記者,善意載他和看護到車站,老人家ㄧ提到住了超過一個世紀的老家就是老淚縱橫。
今天雖然有門診沒有到光復幫忙,但住在光復的病人全都回診了,因爲他們的藥全泡水。問他們為何不就近到醫護站拿藥就好。他們都説,不放心一定要回來給張醫師看診,我的眼眶都紅了,止不住淚的哽咽。
今天我就是在這種低潮高潮跟哭笑聲不斷中持續看診,直到中午一點多終於看診結束後,我的心情一直都非常的沈重。
結果當晚我真的看到那位記者的影片,90歲老奶奶和看護光著腳要走到車站,她們的背影讓人看了真的不忍鼻酸,還好遇到好心人,晚上腦海反覆一直浮現他們離開時,那股堅毅的眼神。
2025/9/27
一早跟隨法脈宗門營搭七點專列火車南下光復,幫忙清理民宅污土。
剛踏出光復車站,就能感受到災後的慘狀,但街道上也塞滿來自四面八方救災的熱心民眾,還有自願前來支援的重機械車輛。
一輛輛駛入的軍用卡車載著陸軍弟兄,大批軍隊,化學兵噴灑消毒藥水,工兵部隊駕駛重機械進駐街道剷土運土。我們的國軍弟兄真的太讓我尊敬感動了,也發現自己多麼渺小微不足道。
我們這隊共10人,整天下來只能清理一間而已。一樓屋內外泥土層超厚。還好有水可以不停沖刷,不然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清理。中午就在旁邊的鄉公所二樓上廁所,席地坐著休息,吃香積志工用心準備的便當。
整天下來全身弄得髒兮兮,渾身是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不過看到災民的房子從地面原本堆滿污泥到幾乎清乾淨露出地板,很有成就感。
後來我才知道,我們清掃的奶奶家,是醫院麻醉科翁醫師的奶奶家。
回到家洗完澡就上床倒頭呼呼大睡。
不過,我知道光復的重建的路還很遙遠漫長,還好,幸運的是家人都在。
2025/9/29
一早準備搭6點火車前往玉里慈院看診,火車站已經是擠滿人潮,包括我們花蓮慈院的醫療隊們。
精舍師父們每天都前往光復,真讓人感動。真的是地湧菩薩。
固定搭這班火車快10年了,第一次整輛車擠滿人。
過了光復,整個車廂又全空了,留下滿車孤寂給我。我又要哭了。
匆忙中,師父還是不忘要給我的滿滿愛,塞給我麵包讓我肚子餓時吃。我還能不哭嗎?
今天在玉里看診。光復來的受災戶臨時要加掛。這位病人9月5日在花蓮剛領連處,9月23日就全都泡水,健保卡也沒了。
病人住在中興路,我們有去幫他打掃,往花蓮路不通,他改南下玉里慈院找我開藥。
得知他的狀況後讓他優先看診,趕緊先開一個月藥物給他,然後協助重辦健保卡。他還要趕回去清理家園。
還好他們知道,無論在花蓮還是玉里都可以找得到張醫師。
結束看診後,我搭上火車往花蓮了。
車子經過光復了,若不是這班普悠瑪直達花蓮,以及理智告訴我,下午還有病人等我做節律器手術,我可能真的會在光復車站跳車。
2025/10/1
今天週三沒有門診、沒有手術。所以報名參加光復醫療隊。
早上ㄧ到光復糖廠醫療站,八點就陸續有民眾湧進醫療站,絡繹不絕,根本停不下來。除了慢性病藥物泡水或遺失需要重開藥物之外。主要都是傷風感冒,頭痛喉嚨痛,再來就是血壓升高,皮膚紅疹過敏。還看了一個脫水虛脫的年輕國軍弟兄,另外轉送一個剛出院胸悶痛的老奶奶,一刻不得閒。
大全村的村長,女兒也是花蓮慈院護理師。村長是我看了十幾年的老病人,我聽說他為了救災,已經超過五天沒有吃藥,他原本要到花蓮慈院掛號看診,我告訴他不用跑一趟,我要去糖廠的醫療站義診,可以幫他把藥物帶過去,今天他就來醫療站找我拿了藥。
中午病人較少,趁機吃飯喝水。下午病人又開始湧進。一連來了三個小病人,2歲、5歲和10歲。醫療站沒有小兒科,我也只能硬著頭皮看診,還好只是簡單的感冒流鼻涕。還有一對小病人是5歲和3歲的姊弟,跟著媽媽從北部回來老家救災。小姐弟看醫生乖乖坐好,不吵不鬧,非常鎮定安靜的告訴我她們會流鼻涕,檢查喉嚨耳朵也完全配合,家教真是好。
大七畢業前我原本是立志當一個小兒科醫師,立志守護所有孩子的健康。後來變成心臟科醫師,謝謝這兩個超可愛超乖的小病人,讓我真的當了一次小兒科醫師。
今天的任務除了看診之外,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帶領大六醫學生,陳宗鷹副院長有囑託我照顧好他們。這又讓我回想起,921大地震時我也剛好是大六學生,也參加當時的義診服務,當時的我完全沒有本事,只去當跟屁蟲,這兩次間隔了20幾年,今天回想起來很有意思,我是慈大第1屆的醫學生,我帶的學生是第27屆,現在變成老師帶領小學弟,算是傳承吧。希望他們未來也能發揮良能,照顧更多的病人。
因為家會再重建,愛也永不止息。獻上我的祝福給我在光復的老病人跟好朋友們。
撰文/張懷仁;攝影/張懷仁提供;TCnews新聞中心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