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微創更微 花蓮慈濟「肚皮無創」內視鏡腫瘤切除術

花蓮慈院設有高階內視鏡設備,內視鏡進階治療科主任簡錫淵醫師帶進與日本同步的治療技術嘉惠東部民眾。

       臺灣人易罹患腸癌或胃癌,大腸癌的罹患率甚至排名世界第一,一旦發現腫瘤要切除病灶,從傳統手術進展到三孔或兩孔的微創手術,必須「開腹」都讓病人相當憂心。花蓮慈濟醫院內視鏡進階治療科主任簡錫淵醫師以日本醫療同等級、接近顯微手術的「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由自然孔道進入食道、胃與大腸,切除早期消化道腫瘤及病灶,不但及早治癒早期癌病變,身體亦不須開任何孔洞,病患對手術幾乎「無感」,迅速接軌日常生活,為東部罹患早期消化系腫瘤的患者帶來更創新、更安心的治療選擇。

內視鏡手術極為精細,近乎顯微手術,由自然通到進入,醫師可以在放大四十倍的螢幕上,使用比腸胃鏡更小的專用電刀將腫瘤切除乾淨。

       家住花蓮市的馬先生,因為健檢時出現糞便潛血而進一步到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順道一起做胃鏡。檢查結果出來後,大腸沒有發現問題,反而是胃部發現有異樣,是早期的癌病變。

       馬先生原本要進行外科手術,得知花蓮慈濟醫院已經引進內視鏡手術,與一般外科微創手術相比,內視鏡手術直接從食道等自然開口進入,體表不會有任何傷口,就像做了一次無痛胃鏡,是近乎比微創更微的「顯微手術」,馬先生決定試試看。

以內視鏡切除腫瘤後,醫師再以止血夾將小傷口關閉,微創手術即大功告成。

       在花蓮慈濟醫院手術室,簡錫淵醫師正聚精會神地以內視鏡在胃部前進,透過放大四十倍的螢幕,找到病灶劃定範圍,並將病灶處黏膜下打入藍色藥水膨脹結締組織後,操作特製極微小的電刀,沿著腫瘤周圍小心的切下病灶後,用止血夾將傷口關閉,再用夾子取出切下的檢體,送往病理科檢驗,手術完成。

       病人睡了一覺醒來,身上令人擔心的炸彈就已經被拆除完畢,治癒了疾病。最快四個小時後,就可以喝水進食,可以回家。馬先生和馬太太對這種手術感到很滿意,幾乎不影響身體和生活。內視鏡手術不但大大縮短手術時間,且身體外部沒有任何傷口,對消化道初期癌症治療更為細膩,也讓東部罹患消化道癌症的病人不需遠到北部醫學中心求診,在花蓮慈濟醫院就可以獲得等同日本醫療品質的進階內視鏡治療。

簡錫淵醫師仔細的為病人解說其大腸腫瘤位置與大小和治療方式。

       簡錫淵醫師指出,「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會以非常高解析、可以放大六十到八十倍的的內視鏡進行,幾乎連腫瘤表面的微血管都可以看得到,再加上電刀要通過胃鏡或腸鏡裡面的孔洞,是比胃鏡、腸鏡還更小更精細的特製刀,大約只有1.5釐米到2釐米之間,由於是放大操作,每一個動作的角度都要拿捏好,才能將胃壁和大腸壁的分層切除,醫師操作一定要非常精準。
簡錫淵醫師指出,馬先生的腫瘤在胃的下半段,同樣大小的腫瘤,如果進行外科術式,可能需要「次全胃切除」,相當於切掉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胃。如果腫瘤是在上半段靠近賁門、食道,傳統的做法甚至會做到全胃切除。如今比較先進的外科手術,仍是要切除部分的胃,對病人的身體和心理都是很大的負擔。馬先生的病灶大約兩到三公分,以內視鏡手術約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完成。病人因為微創治療,術後四個小時就可以喝水,沒有問題隔天就可以進食,跟傳統手術相比,恢復期也比較快。

花蓮慈院設內視鏡進階治療科,主任簡錫淵醫師為病人看診。簡主任以日本醫療同等級的「肚皮無創」手術,為東部罹患早期消化系腫瘤的患者帶來更創新、更安心的治療選擇。

       而因為腹痛發現排便流血而進行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的林小姐,是透過門診一同候診的病人介紹,才得知花蓮慈院有內視鏡微創手術,透過醫師診斷了解自己也適合這種術式而決定採用,所幸經過簡錫淵醫師切下病灶化驗後確認為尚未變異的良性腫瘤,也讓林小姐放下心中懸著的大石。林小姐說,過程真的就像睡一覺醒來,甚至不覺得自己有動手術,肚皮上完全沒有傷口,很快就恢復日常生活。

花蓮慈濟醫院內視鏡進階治療科主任簡錫淵醫師帶領醫療團隊進行與日本醫療同等級、接近顯微手術的「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這種內視鏡微創術式是十多年前由日本醫師發明,已發展相當成熟;曾多次前往日本進修的簡錫淵醫師,在臺灣執行此術式的經驗豐富。簡醫師說,因為肚皮上完全沒有傷口,所以被稱為「肚皮無創」手術;對於還沒有擴散風險的早期癌症、癌前病變,或者雖是良性但以後可能會造成問題的消化道腫瘤,都能提早將病灶局部微創治療切除,且有很好的效果,病人大約六個月或一年之後再回診即可。

       簡醫師說,花蓮慈濟醫院已有完整的設備,將這先進的手術帶到東部,希望除了幫助病人可以避免開大刀的壓力,更可以就近治療,不須再遠赴北部或都會區,就能享有更多先進安全的醫療選擇。

(撰文:吳宛霖;圖片:吳宛霖、花蓮慈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