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50歲男性,二十年前一場車禍造成腳踝粉碎性骨折。雖然術後骨折癒合良好,但近幾年腳踝開始持續疼痛,逐漸影響他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尤其到了冬天,晚上疼痛加劇,甚至難以入睡。葉先生曾多次求診於不同醫院,但症狀始終未見明顯改善。直到一次醫學講座中,他聽聞大林慈濟醫院疼痛科王思讚醫師介紹「微創動脈栓塞止痛術」,才決定前來求診,以尋求治療的機會。
王思讚醫師表示,這位病人早期骨折,使得局部關節承受過多的壓力,加速了退化。X光檢查顯示,受傷的腳踝已出現明顯的骨刺和關節間隙狹窄,核磁共振(MRI)則顯示骨頭內部有骨水腫等異常變化,顯示骨關節已進入嚴重退化階段。由於病人的疼痛感非常強烈,若不服用止痛藥,將難以正常行走或工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考量到病人的年齡和症狀,王醫師為他規劃了「微創動脈栓塞手術」。透過導管介入技術,醫師從病人的鼠蹊部血管進入,經由動脈引導至腳踝區域,並利用顯影劑確認異常血管增生的位置。這些異常血管與慢性發炎及疼痛相關,因此醫師使用微小顆粒進行栓塞,以減少發炎反應,緩解疼痛。整個手術約需一小時,傷口僅為細小針孔,病人術後無需縫合,只需局部加壓止血數小時後即可返家,當天即可行走。
術後四個月,病人的疼痛感明顯下降,從原本的10分痛減少至3分。他形容疼痛的感覺從「刺痛到骨子裡」轉為「輕微酸痛感」,已能夠正常活動。為了進一步改善殘餘不適,王醫師後續又安排「增生療法」,透過超音波導引,在局部韌帶疼痛處注射增生性葡萄糖水,以強化組織修復,進一步降低疼痛感。

王醫師表示關節退化,在傳統治療大多是止痛藥和復健,嚴重者需要進行關節融合手術。然而,關節融合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度,進而影響患者的行動與生活品質。相較之下,透過微創動脈栓塞手術結合增生療法,能有效緩解疼痛,同時保留關節活動能力,對許多患者來說,是一項重要的治療選擇。
王思讚醫師指出,這項治療適用於多種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包括肩關節炎、網球肘、手指關節炎、膝關節炎、髖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及阿基里斯腱炎等。他鼓勵長期受疼痛困擾的民眾,尋求專業評估,以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改善生活品質,重拾行動自由。

撰文、攝影/張菊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