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成功完成 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手術

尤伯伯對張兼華主任醫術非常相信,生病都會來找張主任

  被譽為「沉默炸彈」的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極高。大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的尤伯伯完成全臺第四家「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以微創導管方式,在不需開胸、心臟不停跳的狀況下,解除了這顆致命的未爆彈,為高齡病人開創了更安全的新選擇。

心臟外科團隊成功為86歲尤姓患者完成「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置換手術」

  尤伯伯原是主動脈血管瘤的病人,七八年前曾因主動脈瓣閉鎖不全與升主動脈瘤接受開心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且每年定期接受電腦斷層追蹤檢查。三年前因腎功能不佳,暫停電腦斷層檢查。最近,他突然胸痛難耐,緊急送急診檢查後,發現當初身上有一個直徑未達手術標準的主動脈弓血管瘤,已快速擴大至六七公分,需做進一步處理。

尤伯伯術後回診,讓張兼華主任再次檢查身體狀況

  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指出,傳統開胸置換手術對高齡病人風險極高,不僅恢復期漫長,併發症機率也相對較高。放胸主動脈分支支架,以尤伯伯血管瘤的位置,需先做繞道手術,或是放一些支架去保護,腦部血管也會擔心貼合度以及保護的支架長期暢通的問題。因此,經團隊審慎評估後,決定採用美國FDA核准的「一體成型胸主動脈分支支架」的醫療器材及技術。這項技術經過長期穩定性及臨床實驗成功,目前臺灣僅有少數大型醫院具備相關的使用經驗。

張兼華主任檢查尤伯伯皮膚狀況。

  透過導管微創方式維持腦部與手臂血流下,完成主動脈弓及胸主動脈的支架置放置換,避免開胸及心臟停跳。術後,血管攝影顯示支架與血管壁貼合良好,分支血流也十分暢通,恢復期縮短並降低併發症風險。尤伯伯在加護病房觀察數日後,轉至普通病房,胸痛症狀明顯改善。現在已重拾平日生活,又可以出門泡茶聊天。

  主動脈弓血管瘤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八成以上。這項微創導管技術傷口最少也最小、影響降到最低,恢復又快,出血風險跟感染機率降低,並且避免了傳統手術需要進行繞道的複雜程序。不僅挽救了一條寶貴的生命,更為臺灣心臟血管外科治療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大林慈濟醫院也因此成為全臺第四家成功應用該分支支架的醫療機構。張兼華主任強調:「技術的突破背後,是團隊長期累積的經驗與默契。只要能讓病人減少痛苦、延續生命,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

尤伯伯對張兼華主任醫術讚賞有加。

撰文、攝影/張菊芬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