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只要前彎 20 至 30 度,頸椎承受的重量就像一顆保齡球壓在脖子上。」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衛生局於 11 月 23 日上午舉辦「慈醫 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低頭族不可不知的頸椎退化」,由骨科醫師陳顥文、中醫部傷科主任沈炫樞,以中西醫雙重視角帶領民眾認識頸椎退化成因與自我保養技巧,現場吸引近百位民眾踴躍參與。
陳顥文醫師指出,現代人使用 3C 的時間大幅增加,不論工作、通勤或休息,手機幾乎不離手,長期維持頭前傾姿勢,使頸椎負荷倍增,這時頸椎承受重量就如同一顆保齡球。再加上脖子裡充滿精密的神經、韌帶與椎間盤,長期壓迫將加速退化、骨刺增生,甚至造成神經受壓。

頸椎退化或神經受壓的初期,常見症狀包括肩頸僵硬、頸部肌肉痙攣、手臂與手指麻木無力,或走路不穩、平衡感下降等。陳醫師說,在日常門診中,最常看到三大族群飽受頸椎問題困擾:一是久坐使用電腦的行政與科技人員;二是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的駕駛族(如計程車、客運司機);三是需經常低頭的髮型師、服務業者等。這些族群的共同特徵,就是姿勢長時間固定不動、肩頸長期緊繃、手部操作頻繁,使頸椎負擔大幅增加。

「透過正確姿勢、肌力訓練與簡單伸展,就能大幅降低未來頸椎退化與手麻等問題。」陳醫師也在現場示範多種簡單運動。
1. 口訣「萬佛朝宗」Y to W 運動:將雙手向上伸直成 Y 型,注意不聳肩、肩胛骨夾緊,接著慢慢彎曲手肘,往下收至 W 型,維持 10 秒,重複 10 次,也可以搭配彈力帶輔助訓練。
2. 隨時可做的「飛鳥超人」:將頸部、雙手與腰部向後延伸,胸口打開朝前延伸,可舒緩長期低頭造成的筋膜疲勞。
陳顥文醫師提醒,若是疼痛超過一週未趨緩、服用止痛藥效果不佳、麻木感持續超過一天,或在半年內出現三次以上嚴重「落枕」,都可能是頸椎嚴重受壓的警訊,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避免病情惡化。

●中醫:通則不痛 穴道、草藥、經絡手法改善肩頸緊繃
除了骨科專業解析外,中醫部傷科主任沈炫樞則從中醫觀點強調,現代低頭族常見的肩頸痠痛與手麻,多與「氣血不通」造成的痹症相關。沈炫樞表示,頸椎周邊肌肉長期緊縮,讓局部循環下降,因此透過經絡疏通與穴道刺激能有效改善症狀。

沈主任於講座中示範簡單易學的保養穴位,合谷穴、手三里穴:能改善上肢痠痛、放鬆肩臂肌群;後谿穴:位於手掌外側,可提升頸部活動度,改善僵硬感;束骨穴:透過膀胱經的經絡連動,緩解背部與下肢緊繃。同時,沈醫師也介紹中醫治療常用的「謬刺」、「巨刺」以及「遠道刺」,透過遠端穴位調整頸部張力,有助緩解慢性僵硬疼痛。

在中藥調理方面,他分享兩組常見處方,葛根、芍藥、甘草:改善肌肉緊繃、放鬆肩頸;威靈仙、伸筋草、鹿銜草、雞血藤:用於退化、氣血虛弱造成的痠痛,具有活血與補肝腎作用,適合年長族群或長期肩頸僵硬者。因每人體質不同,在調理身體的時候,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的專業協助。
臨床上,不少病人因頸椎問題出現肩痛、手麻、上肢放射痛,必要時將進行 X 光檢查或轉介骨科。沈炫樞表示,多數病患在3個月內透過中醫治療及復健合作能大幅改善,讓許多原本考慮手術的患者,因症狀改善而免於開刀。

針對民眾常見的「落枕」,沈主任表示,多與睡姿不佳、肌肉疲勞、脊椎短暫排列異常有關,長時間熱敷至少 30 分鐘,再慢慢活動頸部,效果往往比吃藥更好。
這次講座透過中西醫的雙向整合,使民眾更全面認識頸椎退化與自我照護的重要性。現場也提供彈力帶鼓勵民眾把保養方法帶回家,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每季舉辦一場,由花蓮慈濟醫院不同專科醫師分享健康主題,並於花蓮慈院 YouTube 官方頻道同步推出衛教影片,讓更多民眾能輕鬆獲得健康知識。

撰文/江家瑜;攝影/廖文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