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災後心衛有醫靠 慈濟人醫假日多科整合義診

       慈濟人醫會於光復鄉展開災後心理衛生與醫療支援計畫,提供多科整合式健康關懷,包含身心醫學科、骨科、復健科、牙科、眼科,以及中醫科及精油芳療。義診時間為11月22日起每週六、日的早上9點到下午4點,地點在花蓮縣巡守大隊鳳林中隊暨光復守望相助隊(光復鄉大安村中正路一段122號,光復郵局旁),義診預計持續到2026年2月8日,後續會再評估做適當調整。

       9月花蓮縣光復鄉受到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後,慈濟基金會第一時間進入災區,過程中感受災民情緒與壓力的緊張,因此規劃心衛重建與醫療支援計畫,11月22日23日展開第一次義診,來自台北的慈濟人醫會成員一早6點多從台北出發,搭火車前往光復鄉,許多民眾也一早就在義診現場等候。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慈發處主任呂芳川指出,慈濟人醫會平時到偏遠地區或離島義診,也在災後進行心衛關懷計畫,例如2018年普悠瑪事件,北區慈濟人醫會在台東進行半年的膚慰、0402太魯閣事件後在台北進行半年的心衛計畫。這次馬太鞍溪溢流造成光復鄉重災,後續再有堰塞湖形成,造成民眾擔心,災時大家都忙在救災復原,等到安頓後災後創傷就顯現出,我們知道需求後趕快寫計畫,獲得衛生局核准。

       呂芳川表示,幾次經驗後我們發現許多科別對於災後民眾的需求大,而骨科也受到鄉親重視,這裡很多長者很需要這些資源。牙科的部分主要是提供衛教服務、診斷轉介,例如病患有牙周病我們請他到附近診所就醫,而遇到長者需要全口假牙,我們告知做假牙可以讓他吃得更方便、健康更好,也會告知符合政府補助的對象申請管道。

       骨科醫師鮑卓倫表示,今天前來就醫的多以年長者為主,其中不少人已接受過多次手術,也常因長期彎腰駝背與歲月累積的病痛而有明顯的脊椎退化。近期水災更讓許多長輩舊疾復發,出現腰痠背痛、坐骨神經痛等不適。鮑卓倫指出,在義診現場雖然沒有醫院的儀器可以檢查,只能依靠問診與理學檢查來提供建議,但其實長輩們的需求並不複雜。「我們用心傾聽、給一些方向,他們就很開心、也感到安心滿足。」

      慈濟北區人醫會副召集人、身心科醫師李嘉富表示,親赴光復鄉義診發現,部份居民雖已經歷洪災後二個月,但仍有災民持續出現驚恐、壓力與睡眠障礙。當地醫療資源有限,若前往花蓮市區就醫需長途奔波,因此能在受災地就近取得身心支持格外重要。李嘉富強調:「創傷後壓力的復原不是一次兩次能完成的,需要時間,也需要持續陪伴。」

       李嘉富醫師指出,災後失眠不必完全依賴藥物,若與壓力相關,可透過多種非藥物方式協助放鬆調節,包括微電流放鬆治療、近紅外線光療、花波情緒平衡治療、正念減壓、中醫調理(含芳療)等。此次團隊不僅將儀器設備直接帶入災區,提供放鬆治療與睡眠調節服務,也示範許多簡單易行、民眾可在家中每天練習的紓壓方法。並錄製教學影片,讓居民可透過網路反覆練習,建立長期可使用的自我調節工具。「我們希望帶來的不只是治療,而是每位居民都能帶回家、天天可用的紓壓工具。」

       部分年長者行動不便,中醫師來到80多歲的黃女士家往診,黃女士及其女兒向醫師訴說身體的狀況,醫師提供電療、針灸服務,並且叮囑女兒要帶母親做其他科別的檢查;90歲的吳女士長期膝蓋痛,因行動自如故認為只是退化很正常,慈濟義診當天,吳女士接受了骨科、中醫科治療後,開心的跟志工表示,醫師早上幫她針灸完,都不痛了,今天不用吃止痛藥了。

(撰文:陳誼謙。攝影:呂芳川、陳誼謙)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