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系畢業40年他這樣介紹林欣榮同學(上)

林欣榮院長為國內知名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他是開創臺灣將胚胎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病人身上的第一人。

  四十七年前,一個來自臺南將軍的孩子,第一次「叛逆」父親的期盼,棄工習醫。這個來自偏鄉的孩子就是欣榮同學,除了他個人喜歡生物科學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很尊敬回到故鄉將軍開設診所回饋鄉民的黃清舞醫師,覺得從醫「既可以救人,也能養家活口,豈不是一舉兩得?」他很感謝在水利會擔任工程師的父親,知道他的志向,便轉而支持,並建議他報考公費的國防醫學院。因此1973年在台北,他開始與我們國防醫學院醫科73期同學共結一分好緣。

林欣榮院長為國內知名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他是開創臺灣將胚胎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病人身上的第一人。

  在學校念書時,很羨慕他總是永遠的第一名。許多同學平常看他很少猛力K書,只有上課專心聽講,就可考出好成績。由於他擁有超強的記憶力與優越融會貫通的組織能力,是最合適念自然科學,尤其是需要大量記憶背誦的醫學系課程。他平常是「講義組」共筆的第一把交椅。期中考與期末考甚至補考時,他是許多同學的支柱與靠山,當起小老師,幫助可能被當掉的同學複習與補習功課,所以協助部分同學能順利完成醫學院學業,厥功至偉。

  醫學系第一名畢業的欣榮同學,獲得留任三軍總醫院、自由選科的機會,他心想既然要留在三總,就要選擇最有挑戰性也是最有權威的科別——不是心臟外科就是腦神經外科。當時身兼總統「御醫」,醫術精湛、聲名遠播世界的神經外科權威典範施純仁教授就在三總,於是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神經外科。

  施純仁教授常提醒學生「身為一個醫生,絕對不能只有專注在臨床,還要懂得深入研究。」醫生不僅是看門診、動手術而已;醫學世界廣袤無垠,鑽研醫學的未知,找出更多治癒疾病的方法與技術,是身為一位醫者的使命。因此欣榮同學在住院醫師時期,除了臨床,同時還在三個實驗室做研究。甚至在升任主治醫師不久,便拿國科會獎學金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神經外科及生理學博士。

  留美期間,全世界腦移植、再生療法、巴金森氏症治療的嶄新醫學概念,正風行美國,也撼動了他的內心世界。一九八九年完成學業回到臺灣之後,他就開始投入藥物研發及細胞移植等醫學領域。

  特別是巴金森氏症,因為包括前世界拳王阿里、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前中研院副院長張光直……,飽受病苦、有志難伸的折磨,讓他深刻體會病人的生命沒有「等待」二字,於是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完成動物實驗,並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試驗,迫不急待的想進行第一例胚胎中腦組織移植手術,期待這項醫學新技術能替想活下去的無助殘燭,重新點燃對生命的希望。

  因此,欣榮同學成為開創臺灣將胚胎腦部神經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病人的第一人,當年接受這項治療的病友黃財旺,移植後半年,便開始能正常的走路、爬山,甚至還考上了二專夜校,決定再把過去生病那十年重新活一次。至今十多年過去了,黃財旺每隔三個月都會在欣榮同學的門診中出現,來拿藥;更不時堅持要提著「伴手禮」來就診,有時是兩大串粽子、有時是一顆大西瓜,千里迢迢的從高雄來花蓮探望他。

(撰文: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吳彬安;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慈善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