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美國的弟妹傳來一則訊息,說是孩子們的學期在 5 月 22 日即將結束,進入暑假。自從三月份開始實施居家隔離後到現在,兩個青少年一直在家上學,體驗了整學期完全的遠距學習,這是個多麼不一樣的一個學期!
全面的在家上課,遠距教學真能一次到位?少了車程,少了下課時間和同學們打打鬧鬧的趣味時間,少了同學在身邊的學習,會不會比較無趣呢?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在遠距學習的情況下,會不會受到影響呢?
家弟所居住的城鎮是個山城,面積 27.5 平方公里,人口數僅有 30,980,然而拜當地州立大學所在之賜,這個大學城在學期中的人口數可以翻倍達 60,000。小鎮的網路普及率高達 99%,但是 32% 的貧困率使得中小學生很有可能因為負擔不起而無法擁有電腦,無法繳交網路費而影響了在家中使用線上教學的可能性。於是,教育當局想方設法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藉由募款或由公部門編列經費提供所有在學學生免費借用的筆記型電腦。先從學校裡開始部分使用線上教學,同時引導學生善用居家附近的公共網路,例如社區圖書館等。在即將邁入 5G 的年代,主政者真的必須用心規畫,讓所有的學生在線上學習的場域中,以平等的立足點往前邁進而不被落下。
自從該州政府因疫情嚴峻而下令中小學生在家上學後,因為原本即有線上課程,讓遠距學習不是那麼生疏與困難。家庭的生活改變了,隔離在家的學生,在各自的書桌前的電腦上課。成長於傳統實體學校的我,遠在臺灣,看著弟妹和我的視訊畫面上,戴著耳機專注地看著電腦螢幕的姪兒,不免擔憂線上學習是否會對於人際社會互動的成長發展造成衝擊。
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由家庭擴展到同儕,此時期也開始學習除了家人外的人際互動與交往的技巧,而遠距學習,是否也能滿足其社會化的成長呢?北美線上學習協會 (NACOL, North American Council for Online Learning) 指出:線上課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藩籬,減少過去影響社會人際互動的刻板因素(例如年齡、性別、種族、外觀、課業表現、以及社經階層)對學習者造成的影響,並鼓勵運用創意巧思的各種教與學的策略來促進學生的社會化發展。
過去將學校視為學生學習人際社會互動技巧的機構,事實上實體學校同時也局限了學生人際互動的經驗,如今隨著「學校」的概念在線上課程裡重新建構,如何培養社會化的技巧與價值,也重新被檢視;不同地區的學生在線上共同學習、自由討論;線上學習者在習得訊息知識後,比在實體教室中有更多的時間消化、反思,再適當的發表見解,學者稱之為「增進的社會距離」,線上學習者在正向互動的過程中,得以享受自由民主的學習環境,自在的與人互動交流。研究也發現,在實體課堂中較少發言或表達的學生,在線上的學習空間裡較願意表達並參與討論。
促進線上學習者社會化發展,可以經由與教師、與課堂同學、與全校性線上活動參與者的互動交流,輔以面授課程、實地探查學習,以及參與線上社交網絡來達成。然而,這一切都需要線上教學者以完善的教學規畫及才能促進學習者的社會化發展;更需要線上學習者能夠在「雲的那一端」被啟發而有興趣主動投入浩瀚學海。
很不一樣的這個學期,在臺灣,我們因為防疫有加而仍能享受自在的活動。但是,在全球各地因疫情全面隔離而採居家線上學習的浪潮下,我們有機會看到世界各國教與學的趨勢,看到自己的不足,無論是線上學習或是遠距教學,我們,準備好了嗎?
(撰文、攝影:張綠怡 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助理教授)
【本文為「志為護理」授權刊登】